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伍振军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准备动作。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搞土地经营权流转。然而,也有些地方选择以不改变经营权的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即土地整合。据报道,安徽、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户,近年来通过“互换并地”“结对并地”等方式,实现土地整合,以便机械化耕作和兴修水利,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各地做法不尽相同,目的都是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这个大问题。解决土地细碎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一步到位,由经营户进行整合,但它的权属不稳定,也隐藏着后续问题。土地整合作为另一种适度规模经营的选择,虽然未来可能还需要往更集约的方向过渡,但其权属划分更清晰,既可以为下一步的流转做准备,也能为城镇化留下转圜余地。
从我国的情况看,土地置换整合无疑是个潜力股,值得认真谋划。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高达2.28亿户,仍占全国农户的95%左右;而经营规模在100—200亩的农户只有74.8万户,超过200亩的只有31.1万户,合计占比不到5‰。事实上,所谓规模化经营,关键不在于提升土地生产率,而是劳动生产率。因为随着土地集中度的提高,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某种程度上讲,只要适合机械化作业,土地集约度就已达标。因此,无论从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出发,还是从未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角度讲,土地整合都称得上是一步先手棋。
土地权属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步改革都应追求蹄疾步稳。只要坚持农户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并调动其积极性,把分散的资金和政策资源整合起来使用,农村的土地整合,就有希望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