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无疑是有的放矢。
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单指纯粹的质量不达标问题,还在于农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及农业投入不合理、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对未来收益的损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在农业资源受约束的情况下,还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导致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的政策倾向。因此,农业供给质量的改革,不是让一艘船调头,而是整个舰队要转向。
此前进行的几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也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基本上都是在农产品数量上做文章,并未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发展到今天,改革形势也在悄悄变化。消费者对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民需要寻求新的增收空间,加上国际市场影响加大,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农业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农业供给质量已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好政府作用。政府不推动,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还将持续下去。然而,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上。只要能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三条底线,没必要过于细致地去干预农业产业结构。
与之相应,农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的核心地位。比如,在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可根据质量差别适度拉开档次。托市收购价的影响因素,除了水分和杂质,还应把营养含量、纯度等体现质量差别的参数包括进来。在重金属污染或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这些地方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其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总之,要把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让支撑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措施,整体转向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轨道上来。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