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城镇化的大潮正在不断推进,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县级城市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展,四周农民纷纷进城购房。但乡村小集镇由于农村居民迅速减少而正加速凋零。
这些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县城,有大量农民进城购房居住,自然是喜从天降。农民之所以进城,主要是看上了一些在农村享受不到的资源,比如在城里可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入学条件。但问题随之出现,城里原有的教育资源不够用,势必要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而且,这些小城市大规模扩张,交通、垃圾处理、城区防洪等均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同时县域内的一些小城镇却人去楼空。推进城镇化发展不该出现这样的结果。
城镇化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弯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错误地当成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解决方式,地方政府盲目推动农民进入城市,但又无法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城市公共服务,致使这些进城农民成了“上不着天”(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下不着地”(切断了在农村的生活基础)的“悬空人”。
城镇化的目标,是为了让农民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较为优裕的生活。但农民是否进城购房,应由他们自己的财力决定,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市场机制。
当然,在市场机制之下,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对于更多农民来说,政府则可通过对农村的扶助,让他们在农村获得发展,包括在小集镇居住,享受便利的生活。
几年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城镇化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一个清晰的指向是: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引导农民进城,不能拔苗助长,而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让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和谐共处。
如果将过多的资源集中到城市,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城市恶性膨胀,社会治理跌入低水平;另一方面,小集镇快速凋敝,给仍在农村居住的农民生活带来不便。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