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龙游县横山镇河宗村万康清水鱼专业合作社十多米长的养鱼道坑里,机电设备在一侧不断推水、增氧,池中密密麻麻的鱼儿你争我抢,拼命游动,疯抢着鱼食。万康清水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土森介绍,合作社将传统的池塘“开放式散养”变为新型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圈养”,不仅大大提高了收益,还使池水得到了有效清洁。
张土森介绍,按照传统的养鱼模式,十几亩的鱼塘最多养1万公斤鱼,喂的是猪粪、鸡粪,“水面上都是垃圾,破坏环境不说,效益也不高,一年进账最多2万元。”
2015年10月,张土森前往江苏和本省萧山等地考察后,决定引进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同年12月,张土森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养殖大塘中,他新建了2条“长23米、宽5米、深2.3米”的流水养鱼道坑,同时配备了废弃物沉淀收集池、拦鱼栅、增氧推水设备、吸污装置等。养鱼道坑的下游连接外塘,外塘里种植水浮莲。
去年3月,张土森在其中一条流水养鱼道坑里投放2000公斤鲫鱼,另一条流水养鱼道坑里投放900公斤鲫鱼和500公斤唇鱼骨。道坑一侧推水,另一侧集中吸污处理残饵粪便,池塘水可以循环利用。
经过6个月的养殖,鲫鱼产量达到7750公斤,唇鱼骨产量达到2300公斤,剔除苗种、饲料和人工成本,养殖收益6.2万元。“集中圈养养殖密度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大,缩短了养殖周期,也方便起捕,单位面积增产 3.2倍,效益增加2.5倍。”张土森说。
更值得称道的是,鱼类高密度“圈养”在流水状态的道坑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鱼肉更为紧致,味道更为鲜美。水流将排泄物和残存饲料冲到道坑尾部,并通过安装在此处的排泄物收集池收集起来。外围的池塘水体作为水质净化区,水浮莲把水中的氮、磷吸收掉,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也可及时清除漂浮物和固体物。
徐双燕 蓝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