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湖羊母羊一胎只生1至2只羊羔,可在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高新区的太湖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里,90%以上的母羊一胎能产3只。前不久,合作社负责人张洪江从省农科院得到喜讯,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双方合作推动的这项湖羊新品系选育项目获得成功,而这场“实验”耗时达4年时间。
把羊场当成“实验室”,还“贴钱”“贴时间”,在问及为何会选择这一看似奇怪的发展模式时,张洪江笑着说:“科技是我们这个羊场的生命力。6年里,我发现应对变化复杂的市场和不断上涨的养殖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请‘科技救兵’。”
合作社喜欢运用科技养羊,而专家们也乐于在“科技迷”的羊圈里一显身手。目前,太湖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农科院湖羊育种基地、科研合作基地和省团队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这里常年存栏的7000余只湖羊已与科技“互粉”了。
前不久,张洪江给浙江大学的畜牧专家余东游教授打去电话,咨询关于饲料配比实验的最新成果。“实验把羊分成了 4组,按照浙大提供的不同成分饲料配比进行喂养,结果最高的每日增重率达到29.7%,屠宰率提高6.7个百分点,比如一只羊原先能杀25公斤肉,现在就能多杀1.5公斤肉来。”张洪江笑着说,现在这套优化方法基地也能使用。
在老张的笑容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分勇气。在这次饲料配比实验中,合作社免费提供了120只羊供专家“捣鼓”,老张就把这批价值10万元的湖羊当成“科技投资”。“不成功自然有损失,就当再经历一次‘引种事件’,不怕。”原来,在6年前,还在经营纺织厂的张洪江看到了现代畜牧业的前景,决定转型养羊。可一开始引种的1600只母羊不少被贩子灌水“骗斤两”,最后死了200多只,损失达20多万元。
“当时我不知道羊怎么会死的。找来专家解剖分析发现死羊的肺部有问题,是被灌了水。”张洪江说,虽然小时候割过羊草、放过羊,但从那时起他发现养好羊并不是每位农民都精通的事,需要依靠科技。
走进该合作社的基地,16座羊舍里不时传来咩咩的叫声。羊叫声依然悦耳,但这座现代化“羊圈”的装备已是鸟枪换炮。
在基地,每栋羊舍底下都安装了自动清粪机,只要一个按钮就能把羊粪运出来,省去了人工。不仅如此,每栋羊舍还装有摄像头,连接到管理房的智慧控制终端,管理员可以“用鼠标监管”,随时防止分组饲养的种羊跳出围栏“串错门”。“畜牧业也需要‘机器换人’。这些科技设备不仅提高了我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基地一半的人工成本。”张洪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销售旺季的这段时间里,基地不仅卖羊还卖肥料。原来,合作社前不久引进了一部羊粪翻堆机,让原先低价出售的鲜羊粪变成了高价的新产品。“经过机器处理发酵后的羊粪每吨能卖450元,比鲜羊粪价格翻了一倍多,还供不应求。”张洪江说,“现在我自己在设计一种新的羊粪运输系统,到时基地变废为宝的本事就更大了。” 郑嵇平
张洪江(右)与管理人员一起通过智慧控制终端查看16座羊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