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推动企业转型 填补国内空白

天蓬集团联手高端智力破难题

  近日,笔者从天蓬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企业在上月中旬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签约,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是企业继陈焕春院士专家工作站后再度牵手院士专家,加上已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科研工作站,由此天蓬集团形成了“一企四站”的科研创新模式。
  经过20多年发展,天蓬集团已由简单的生猪养殖,转型为集生物科技、畜牧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高端人才的引入,对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天蓬集团行政副总经理姜佳佳说。
  2009年前,天蓬集团需长期从国外引进种猪,外来品种的到来使猪场对疾病防控、品种培育的难度陡增。面对瓶颈,天蓬集团想到了联手高端智力以破解难题。2013年,在江山市委人才办的牵线搭桥下,企业成功与陈焕春院士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针对企业、行业发展现状,陈焕春院士团队重点对种猪的肉料比、产仔率两大课题展开研究。姜佳佳说,为了让种猪生长、肉质持续改进,院士团队对养殖环节逐个梳理进行改良。“我们在养殖场内安装了地暖、空调,并播放音乐、放置玩具。”姜佳佳介绍,在适宜的室温、悠扬的音乐环境中,保持适量运动的生猪生长状况更佳。
  攀科技高枝,尝转型甜头。在陈焕春院士的领衔下,天蓬集团建立了5000余头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种猪DNA库,筛选并验证了IGF2、MC4R等10余个基因或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开展了天蓬种猪的持续选育,使种猪生长速度提升了10%,总产仔提升了16.7%,料肉比下降10%。该项技术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制定企业标准2项,并被列入国家基因库,填补国内空白。
  天蓬种猪的选育成功引发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料肉比从2008年时的 3.5∶1提升至如今的2.9∶1,直接为企业节约了巨大的养殖成本。姜佳佳算了一笔账:料肉比每降低0.1,一头生猪的饲料成本可减少50元。一个规模10万头出栏量的养殖场,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成本达500万元。“而天蓬种猪的产仔率也提高到约13.5头,比国外品种平均高出1头。”
  3年“联姻”,陈焕春院士团队已先后实施6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解决的种猪培育等关键性技术难题中,有10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产权局授予实用型专利。“随着李德发院士的加入,企业将进一步组建和完善多学科、多院校、跨区域的多元化院士专家协作工作机制,并将向动物营养、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更广领域研发、发展。”姜佳佳说。
刘威 郑积亮 宋佳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