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厉守龙/文
“这年糕真不好吃。”儿子边吃年糕,边皱着眉嗔怪着。我和妻也有同感。糯米年糕、高粱年糕、玉米年糕……妻变着法儿地轮换着买,精心地烧,但这种机器制作的年糕,吃起来总感觉没有手工年糕的那种回味,更没有吃手工年糕时的那种好心情。这不禁又使我想起儿时老家制作手工年糕的场景。
这还要追溯到60年代初。那时的春节,象征着年年高的年糕,很被老家人看重。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小年夜,大家都要做好年糕,以祈求来年“更加高”。
事先,大人们用竹子在大门堂里搭好一个高高的棚,上面盖上稻草、蓑毛,以防下雨。几个人把大捣臼合力抬到棚子里。接着,搬来一张大桌子,搭起临时锅灶,拿来蒸笼、木柴等。每每做年糕时,竹棚下面站满了人,除了做年糕的师傅、帮忙者和前来加工的村民,更多的是赶来看热闹的小孩,在弥漫着浓雾般的米香气氛中,一片欢声笑语,相互嬉戏。小朋友那咯咯咯银铃般的笑声,似乎把屋檐下的冰柱子都要震碎了。
那时,几乎家家都要或多或少地设法做上一点年糕,而加工年糕的作坊又仅有一个,因此,竹棚外常见一溜儿地排着一箩箩盛着白花花湿米的小方箩。那几天,直忙得师傅连气也喘不得一口,不时伸手迅速揭开蒸盖,看看米粒是否已成饭状,一旦饭粒形成,他便将蒸笼端起,将饭倒进捣臼里,用两手娴熟地拢成馒头样,此时站在捣臼边的两个手持木杵的壮汉,便会“嘿呵、嘿呵”地,有节拍地将木杵砸进捣臼中。当木杵被拎起离开捣臼的一瞬间,师傅便会火速地将捣糊的饭粒又拢成馒头样。如此循而复始。当一捣臼饭粒完全被捣成一团软软的粉团时,砸木杵的两个壮汉,已经是大汗淋漓。接着把粉团扔到大桌子上,桌子旁的几位帮衬者也开始忙开了,其中一人用手将粉团捏成一颗颗小粉团后,另外几位便用沾有菜油的双手将小粉团搓成条状,再压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条下,轻轻一按,一块块印有福字或吉字图案的年糕便出来了。更有手巧的,把粉团用手揑成山羊、元宝、小鸟等,直乐得大家哈哈笑。
而不管是哪一家村民,只要他的年糕做出来了,都要从方箩里拿出一些让周围的大人、小孩高兴地品尝,每每尝着刚出炉还冒着热气的年糕时,总感觉又多了一层味道,那又香又软又韧的味儿,真是越嚼越有回味,心情也会变得越来越爽。现在细细想起来,这不仅有手工年糕特有的美味,还有老家人相互之间不分彼此的浓浓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