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近日,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正悄悄进行着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占现有外出农民工四分之一的“城归”,正在给农村带来变化。放眼现实,曾经去城市打拼、如今又回归农村的“城归”,尽管来了个“折返跑”,却跑出了农业振兴的新力量,跑出了农村发展的新希望。
以往,进城务工农民常常陷入就业层次低、劳动强度大、福利保障差、职业地位难以提升的窘境;而且远离家乡,在陌生环境中生存就业,适应与融合的成本较高,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少会受到压抑。然而当下,中国农村正经历的一场巨大变迁——随着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各项利好政策出台,回农村创业就业的性价比不断提高,正是近些年“城归”悄然兴起与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
随着“城归”的到来,农村资源被盘活,经济增量被创造,日渐空心化的农村有了重焕光彩的迹象。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摆在突出位置。可以预见,响应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自主创业做个企业主,农业领域大有可为;乘着产业梯度转移的东风,做个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不成问题;回归农村,做个专职农民,专注绿色食品生产,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返乡就业还是创业,“城归”带来的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以及干劲闯劲,都将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出更多新兴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有益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归”体现的,是城市和乡村的有机互动,他们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过,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新的人口红利,让其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还有不少现实难题。比如,创业“城归”资金缺乏、经验不足,谁来为他们的“小目标”保驾护航?再如,当地政府如何找准自身定位,避免产业“孤岛”,降低返乡创业者的市场风险?做好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加快当前“城归”人力资本改善速度,帮助部分“城归”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为经济增长积累更磅礴的发展后劲。
尽管从全局来看,现在“城归”族的规模还不算大,但他们所发挥的牵引作用不可小觑。引导好、提升好这股力量,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明天充满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