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乡村红白理事会”真建真管真有效

  □赵畅
“从前过事太麻烦,样样都要花银钱。有了红白理事会,服务把关不浪费。”这是最近记者在陕西宝鸡市千阳县张家塬镇王家庄村采访时,村妇代会主任李寅菊即兴说出的一段快板。从2015年起,宝鸡市开始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的社会新风尚。在红白理事会的倡导下,孝悌和睦的家风、淳朴和谐的村风正在回归传统农村。
  近年来,因讲排场、比阔气,广大农村的人情负担不断走高,“办一场筵席欠一屁股债”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农村每逢红白喜事都要“热闹”一番的做法,虽然不能简单加以否定抑或一棍子打死,毕竟这也是一种文化习俗和传统,但无论是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看,还是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讲,都应采取必要举措,刹一刹这股攀比歪风,并有力地规范农村的红白喜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鸡市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的做法,值得倡导。
  据报道,宝鸡市建立的村级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和乡贤能人等组成,从组织层面上说,这支队伍是老百姓信得过的。而“对婚丧嫁娶的招待范围、办席标准、规模上限、烟酒档次、车队乐队等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面对“村民中有红白喜事,理事会都会主动上门,询问村民在筵席场地、宾客迎往等方面的需求,还对村民采购的菜、面、油、肉等索证索票并留样保存,免费提供食品安全‘把关’服务”,更让村民感到满意而愿意被服务。
  事实上,由村级红白理事会全程把关服务,因公开、平等,从根本上抑制了村民间相互攀比的现象,还农村红白喜事一个节俭、热闹、文明的传统环境。目前,在宝鸡市1729个行政村中,已有70%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于理事会的积极参与,仅今年以来,宝鸡市累计遏制了400多起铺张浪费事件,为群众减负6000多万元。
  可见,当下的农村,在适当宽容和决不纵容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创设村级红白理事会这样的载体,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很有必要。
  最近,“仪式感”一词颇为流行。如果说,举办红白喜事也是一种保持生活的“仪式感”的话,那么,真正的生活仪式是人的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带来的自我暗示理应让人更加专注认真,也更能体味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与美好。当办红白喜事最后给村民带来的只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怨气时,还有什么“趣味与美好”可言呢?有位哲学家说过:“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让农村的红白喜事回归传统和初衷,保持其应有的生活仪式感,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