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古村“千村一面”怎能留住乡愁

  □宛诗平
  近日,一场以“何去何从”为题的“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和学者。有“古村落保护斗士”之称的冯骥才发现,在已建立名录的几千个传统村落中,“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相关调查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
  为此,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如今,3年期限将至,传统村落保护并未取得明显效果。这其中有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缺乏对古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研究,古村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理念不正确,造成古村保护和利用的随意和无序,出现简单化和趋同化倾向的问题。无疑,“千村一面”现象即是由此造成。
  有文化学者痛心地指出,一些传统村落,出于旅游或搞建设的目的大肆开发,填土、造景、设缆车、建旅馆、砌桥铺路、开餐厅,而传统的质感和历史记忆的内涵却被彻底牺牲,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成为地方盲目发展的祭品。
  传统古村落传承着我们的历史和文脉,承载着我们浓浓的乡思和乡愁。因此,保护古村落便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而一些地方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不当,无疑加快了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
  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我们的精神故园,别让“千村一面”成为乡愁之愁,需要我们在科学地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好平衡,尽最大可能保留真实的村落样式,留住我们心灵的净土、文化的根脉、乡愁的依附,不让我们与历史、传统造成更大的裂缝和距离,遗憾地留下更多的“文化空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