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他让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记宁波市鄞州区农技站副站长王斌

  •   □见习记者 李军
    人 物 速 写
      王斌,男,中共党员,1978年4月出生,高级农艺师,现任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副站长。近年来,他积极推广废弃秸秆循环利用,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途径,累计推广应用秸秆快腐还田32万亩次,使全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有力助推了鄞州区的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区创建工作。此外,他还承担各项土肥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强化配方肥推广服务和进村入户,为农户节本增收2500万元。
    “过去一年,鄞州区共产生农作物秸秆18.8万吨,17.3万吨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肥料化还田16.1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12月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斌自豪地向记者“亮”出了该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漂亮成绩单。这其中,离不开他多年来付出的辛勤汗水。
      早在2010年,如何让农作物秸秆实现科学无害化处理,就一直是王斌摸索的重点工作之一。2012年,为杜绝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王斌在秸秆快腐还田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时,主要是通过秸杆快腐技术迅速把早稻和小麦的秸秆腐烂还田。”王斌说,一项技术的推广,需要有实践依据,更需要符合当地农户的耕作习惯。在此之前,他做了不少对比试验。“实践证明,使用秸秆快腐剂使适量的秸秆还田,不但减少了空气污染,而且省工增效,肥田效果也很不错,测产田块的亩产比常规种植田块平均要高出20—30公斤。”王斌说。
      尽管实验结果喜人,但要让习惯了秸秆焚烧的农民接受可并不容易。“一开始,农户对秸杆快腐技术不了解,怕影响收成,都不愿意尝试。”王斌说,为了推广这一技术,取得农户的信任,他拿着秸秆快腐剂到田间地头做起了“推销员”。此外,他还在农技培训课上鼓着“腮帮子”宣传秸秆快腐剂的好处。在王斌的“吆喝”和指导下,不少种粮大户开始“试水”秸秆快腐技术,并尝到了甜头。姜山镇陈鉴桥村的种粮大户汪琰斌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汪琰斌对300亩早稻和小麦秸杆作了快腐处理。“一亩地平均用上2公斤快腐剂,一季下来,我发现秸杆快腐见效快,两三天就有效果,快腐处理地块的晚稻平均亩产还略高于焚烧地块。”汪琰斌说,因为“益处”多,今年他的750亩早稻和小麦秸秆都用上了快腐剂。
      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大户们接受了快腐剂,还带动了不少散户跟着用。曾经只能用来焚烧的废秸秆如今变成了农户眼中的“香饽饽”。
      除了秸秆快腐还田,鄞州区还将部分秸秆打捆收集后加工成燃料、饲料等,通过变“废”为宝,如今,鄞州区的农户已没有了秸秆处置的烦恼。
      由于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奔走操劳,王斌的皮肤已被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农技工作一定要‘接地气’,为农户解决一些麻烦,再辛苦也是应该的。”他如是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