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两条腿”走路是重中之重

  □李淼 整理
  中办、国办近日出台的“三权分置”意见,剑指土地流转,意在更深层次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如何实现?日前,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出席中国“三农”智库高层论坛暨四川农村改革研讨会时提出,土地流转和扩大服务这两种规模经营形式,应得到同样的关注和重视。
  陈锡文认为,过去在流转中确实有不恰当的地方,即使是“三权分置”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也是件政策性极强的事,“流不流转,流转给谁,选择权要还给农民,不能由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代替农民做主,这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过去认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就得促进土地流转。陈锡文坦言,这个思路对,但不全对。比如粮价一下跌,租地大户就扛不住了,很多地方出现要么降土地租金,要么大户跑路的情况,这说明流转是个办法,但未见得是全部办法。适度规模经营,不是只有流转这“华山一条道”。“三权分置”意见给不少地方片面追求高流转率,强行推动流转的伤农行为敲响了警钟。
  目前,很多地方的地租超过该地块毛收入的50%。放任地租上涨,农业没有出路。那土地流转之外,出路何在?“可以规避地租。”陈锡文举例,如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收益按股权分配,就避免了租金问题,很多地方也在推行代耕托管,这都可有效规避地租问题。“提高经营者实际收益除地租外,更多还要靠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前途广阔。”陈锡文举例说,东北农场用的大型拖拉机,安装有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把地块信息输入计算机,然后只需由电脑控制机器,秋天翻地一昼夜可作业5000亩,一个作业期能干5万亩。陈锡文调查过中美的大型农机每年作业时间,中国最长60天,而美国20天,“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机成本比他们更低”。“‘两条腿’走路,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重中之重。”陈锡文建议,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要创新两个思路、建立两类经营主体:一种是土地流转集中的规模经营,一种是扩大服务的规模经营;一类是提供农产品的主体,一类是提供服务产品的主体。“这两类主体、两种经营形式应得到同样的关注和重视,才能让农业经营创新更加符合实际,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