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项水龙/文
初次来到龙泉,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报到的那天,我挑着日常生活用品走了10多里的山路,来到了当年龙泉县义和公社所在地——下田村的“菇神庙”。
初来乍到,公社的同志们对我很是热情,领着我熟悉庙里的环境。记得当时庙里只有一间办公室,邮电所、广播站、信用社也都设在庙里。而我的那间宿舍,是古时供人们看戏的厢房,房的四壁还糊着发黄的报纸,靠近窗台的边上摆着一张残缺不全的桌子和一把用断绳编织的椅子,门对面放着一张简易的单人床。
下田村位于龙泉、庆元、景宁三地交界处的腹地,海拔800多米,是龙泉典型的菇民地区。30多年前,附近一带每年都有数千菇民前往江西、安徽等十多省市种香菇。为纪念香菇的祖先,当地菇民在下田村集资兴建了“菇神庙”。“菇神庙”占地1000多平方米,设计精巧,造型别致,气势恢宏。自清雍正元年开始,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至廿八,各地菇民便云集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菇民们称之为庙会)。活动期间,花鼓戏、木偶戏、菇民武术表演、山歌对唱也竞相登台。
随着工作单位的变动,离开下田已有好多年,对“菇神庙”的印象也止于最初的一些记忆。日前,正逢下田村举办第七届“龙、庆、景比邻乡村香菇文化节”,我应邀欣然前往“菇神庙”。
时值中午,庙堂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演员们正穿着戏服,描眉画眼,用地道的龙南腔演绎着精彩的大戏。来之前,朋友推荐我这次一定得去看下庙堂里的那几尊被菇民们称为“菇神”的神像。出于敬仰,也出于好奇,我走到了吴三公、刘伯温、五显大帝三位神像前,凝望了许久。我默默地祝福着菇乡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祝愿菇民健康平安。
时隔20余年,故地重游,所见所闻,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