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已经越来越成为“双11”的亮点,不仅仅是农产品上行在丰富着电商市场,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成为活跃“双11”的主战场。电商平台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民消费群体,来自农村的“电小二”如何更好地应对电商发展带来的机遇?
村淘点:
智慧农村从这里开始
作为“双11”的制造者,阿里巴巴无疑是最大焦点。2014年9月,阿里在美国上市后,正式将涉农电商作为未来三大战略之一。随即,阿里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经过两年来的发展,截至今年8月,农村淘宝已落地全国29个省,农村淘宝合伙人以及淘帮手的数量接近2万人。
10月13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16县域生态电商节暨双11乡村电商博览会”上,阿里副总裁孙利军表示,今年村淘“双11”,将与入驻商家重点围绕通过服务来打透农村市场,“在之前村淘2.0战略中,我们和商家更多的是考虑卖货。但在3.0战略中,服务将是商家升级的一大核心。”
具体怎么变?比如,村淘点将不再简单购物、卖货,而是接入阿里系统从电商、金融、医疗、教育到文娱的全部资源,让农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智慧乡村服务,借此,阿里可以获取更多的农村大数据。又比如,未来,以村淘点为核心,将孵化更多做本地服务的商家,以及拓展农产品、工业品上行的店铺。
吴炎凤:
农村新派创业者
11月1日,在网络世界中,又叫“小光棍节”。对吴炎凤来说,她所领衔的农村购物狂欢,从这天真正开始,一直将持续到“双11”结束。当天,在浙江桐庐钟山乡吴宅村的广场上,吴炎凤扯着喉咙,推销着保暖鞋、棉衣等产品。
桐庐是阿里村淘建立的首个县级服务中心所在地,如今已有220多个村淘点。2014年做村淘前,吴炎凤连电脑都不会。正是肯吃苦、又好学,让吴炎凤成为了“村淘达人”,现在她的村淘点每个月销售额在5万多元。吴炎凤说,自从有了村淘点,老百姓的电商意识越来越强,有了买就有了卖。现在,不少农民主动上门,询问能否把自家吃不完的农产品上网卖。
农产品卖家:
市场越大挑战越大
记者了解到,在“双11”中,物流的爆仓对生鲜农产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且,许多卖家也坦言,如今淘宝平台对售卖农产品的门槛设定得越来越高,许多规模化的上行,都是由平台直接深入前端供应链并给予流量等支持,才得以完成。
如此一来,许多卖家将精力移至日益崛起的微商。如今,微群实力同样不容小觑。“85后”青年麻功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浙江省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帮父亲网销蜂蜜。他通过微信,网上直播养蜂、割蜜全过程,土蜂蜜来自哪里,口感怎样,让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
很快,他的土蜂蜜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如今麻功佐还帮周边几十户蜂农解决出路,每个月的销售额都能达到20多万元。在麻功佐看来,“双11”对买家来说,是场狂欢;对卖家而言,却是一场极大的考验,因为其中涉及到营销宣传方案的设计,涉及到供应链的完善和把控,稍有不慎,可能会砸掉品牌。“作为服务商,我们会要求产品必须标准化生产,并实行可追溯管理,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保障包装、加工、冷链等各个环节。”在浙江省丽水市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运营总监卢菲看来,如今大家对电商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必须与前端生产、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形成有机结合,“对‘双11’,许多农人或许不愿凑热闹,但它提供了一种经验——农产品营销也需要‘造节’。”
(摘自《农民日报》 朱海洋/文201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