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观点

特色小镇的10万客流是动力也是考验

  □谭敏
  国庆期间,从化莲麻小镇成为广州首个正式迎客的特色小镇。据统计,截至10月8日,莲麻小镇借助七彩花田、千年古驿道、客家围龙屋的乡村美景和摇滚音乐演出等活动,成功吸引了超过10万的游客。
  特色小镇,是今年的一大热词。各地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莲麻小镇搭上国庆旅游这趟“快车”拔得头筹,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个小小的莲麻村,面积不过40多平方公里,村民也就1000人左右,居然能接待10万人,这无疑也让其他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但也要看到,10万游客既是商机,也是对旅游类特色小镇接待能力的极大考验。
  一是对交通的考验。不少乡村景色优美,但因交通不便,才藏于深闺人未识。自驾游是乡村旅游的主力,要吸引游客前来,首先要交通便利。莲麻村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广高速开通后,极大地缩短了中心城区市民来此处的时间。既然开车过来,就需要停车场,村里有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笔者曾去过一个在珠三角颇有名气的小镇,溪流潺潺、竹影婆娑、瀑布壮观、山清水秀,景色没得说,可进山的小路一到节假日就大塞车,短短十几公里一塞就是一两个小时,停车也成问题。去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敢去凑热闹了。这也是不少小镇的短板。
  二是餐饮住宿等接待能力的考验。既然吸引游客过来,就不仅仅是让他们转一圈就走,要让游客能留下来,住宿、餐饮、娱乐等就一定要跟上。长假可以用摇滚音乐、客家山歌等演出活动来吸引游客,那平时呢?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这些都值得思考。许多乡村旅游项目搞了一阵子就搞不下去了,主要还是因为更多从自身条件而不是从满足游客需求入手。比如,年轻人出游要经济实惠,家庭出游要安全卫生,还有一些对住宿与餐饮品质要求更高的需求,如果小镇旅游还是只满足最低需求,而不是通过精细化的区分来进行服务的升级,估计也难以逃脱一时风光的结局。
  三是对管理的考验。游客一多,如果管理跟不上,不可避免会产生价格、餐饮、住宿方面的问题。一瓶水村头卖3元,村尾变5元,游客哪里还敢放心留下来。特色小镇要打造“特而精”、“特而强”的招牌,就必须在小镇的管理上下更多功夫。否则,10万游客的巨大人流反而会成为“泥石流”。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