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晖 王仁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人物简介
李金军,男,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嘉兴市劳动模范。从事水稻育种40余年,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省、市各项奖励12项,连续4届被评为嘉兴市专业技术带头人,2011年11月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一名水稻育种家,嘉兴市农科院的李金军是幸运的:他成功选育我省首个低直链淀粉含量(10%)的常规晚粳稻品种——“嘉58”。
2014-2016年“嘉58”连续3年被列为浙江省主推品种,被浙江11个县(市、区)的推广部门联合示范推广,并建立了“嘉58”产业化开发联盟。2015年“嘉58”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示范方亩产730.64公斤。2013-2015年“嘉58”在浙江累计推广185.97万亩,增产稻谷7847.9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35亿元。今年6月,“嘉58”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
幸运的背后是鲜人为知的艰辛与付出。1954年出生于海宁农村的李金军,早在读初二时就追随邻村一个痴迷育种的土专家学育种,开始自学农作物育种知识。在近乎痴迷的业余育种实践中,李金军多次骑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县良种场、省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向专家请教,还写信向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请教如何才能将野稗的多粒特性和稻瘟病抗性转育到水稻中。
对一个青年育种迷的狂想,童第周给予善意的鼓励,回信说,他提出的是一个大难题,但世界上所有的难题都值得有心人去探索、攻克,希望他能在科技路上不断探索,取得成功。
童第周的回信更坚定了李金军的育种梦。1977年,他考入嘉兴农校,开始系统学习专业育种知识。1981年从嘉兴农校毕业后,他来到原嘉兴地区农科所,开始水稻育种生涯。
水稻育种既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更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新品种选育过程异常艰辛,大部分工作时间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甚至施肥、打药等样样工作,李金军都亲力亲为,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下田,双脚泡在水里,蚂蟥、蚊虫相伴,至于严寒酷暑、日晒雨淋,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加快水稻繁育进程,冬季还要赶赴海南进行南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条件差,火车拥挤,一票难求,上下车不得不爬窗户,车厢内被挤得水泄不通,车上的厕所都挤满了人;路上吃的是自带的炒米粉和榨菜,遇到天热口渴时,连喝口水都十分困难。从嘉兴乘火车到广州,彻夜排队买票,辗转摆渡到海口,再从海口坐汽车到南繁基地陵水县,7天已是最短的时间,若途中有所耽搁,则需十一二天才能抵达。旅途的艰苦,李金军至今难以忘怀。1981年,首次踏上南繁之程时,他没买到座位票,只能站着,实在累得不行,就钻到座位下面躺一会,谁知一股浓烈的尿骚味扑鼻而来,厕所无法用,有的乘客只能在座位下就地解决。
除了路途劳累外,南繁育种工作的辛苦更是鲜为人知。李金军说,每当水稻抽穗后去雄杂交时,由于水稻花期短,样本量大,必须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内完成杂交授粉工作。因水稻是雌雄同花,去雄就是将第二天用作母本的稻穗,选取近1-2天会开花的颖花,逐个把每朵颖花内的雄花去掉,杂交配组工作必须赶在当天中午扬花结束之前完成。一个熟练工人,一天也只能做二三十个稻穗,中饭往往要延至下午一两点钟以后才能吃。
稻花香自汗水来。17岁开始搞育种,历经数十年的沉潜磨砺,李金军终于培育出屡创纪录的水稻良种,矗立起了一座丰碑,收获成功的喜悦。40年来,李金军主持、参与国家、省、市项目16个,获得国家、省、市各项奖励共12项,累计育成品种22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嘉优2号”、“嘉优5号”品种,成为浙江省、国家晚粳区试对照品种,早籼稻“嘉兴8号”为安徽省区试对照品种。“十一五”以来,他主持育成的“嘉991”“嘉33”“嘉优5号”和“嘉58”等品种先后入选省主导品种。今年,李金军和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单位合作选育的“嘉优中科”1号、2号、3号三个杂交品种分别通过浙江省、江西省和上海市品种审定。
李金军来自农村,心系农民,时刻不忘为农服务的重任。说到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李金军常说,成绩的取得是集体的功劳,全靠大家的支持。作为一名育种家,李金军说,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和梦想,就是育成一个更好的品种,为农业生产增添一粒新的种子;为农民增收开创出更广阔前景;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坚固屏障。
李金军在田间观察、记栽水稻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