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引良种创良法

看宁海如何激活农业“活力门”

  近日,省农业厅公布了2015年度农业科技奖励项目,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完成的杂交稻制种——小麦种植模式农机农艺配套关键技术继承与应用荣获了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开创了宁海县杂交稻制种的一个崭新里程,使该县杂交稻制种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近十年,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牵头的农技服务与科研团队,以创新农业科技为动力,以转型提升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力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引良种创良法让宁海基础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喜人景象。
播良种添增产动力
  秋收时节,在宁海县越溪、长街的田间地头,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今年年景不错,水稻产量估计可以突破去年。”长街种植大户叶元君看着自己一望无垠的水稻田喜滋滋地说。
  说起沉甸甸的收获,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魏章焕说,超级稻功不可没。2006年,农技总站大力推广超级稻,为农户增收致富。“现在农户积极抢种超级稻,但是五年前,光是推广就让我们遇上不少麻烦。”农技推广员刘荣杰告诉笔者。
  2006年,宁海县推广的“甬优6号”超级稻高产攻关突破800公斤,让大家啧啧称奇,也终于让保守的农户转变了自己的观念。
  现今甬优超级稻推广面积不断扩大,201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6.3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遇到好年景,种植超级稻的高产田块最高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亩。
  除了超级稻,西甜瓜品种的优选优育让农户们尝到了来自农业科技的“甜蜜”。“15年前,我县农户种植的都是单季瓜,基本在立秋前后上市;引进栽培设施后,我们春、夏、秋三季都有西瓜成熟。”魏章焕告诉笔者。
  如果说大棚设施的引进拉长了西甜瓜的上市时间,而嫁接西甜瓜的技术则让农户们得到了最实际的优惠。“原先土地一年只能种植一茬西瓜,第二年继续种,瓜苗就容易染上枯萎病。”一农户告诉笔者,土地轮转下来却只能种一年西瓜,让瓜农们犯了愁。
  县农技总站知道农户们的难处后,经考察引进了嫁接西甜瓜的技术,最终实现了西瓜可连续在同一块地里种植4-5年的目标。所谓嫁接西甜瓜的技术,就是把西瓜苗嫁接在蒲瓜的苗上,再进行种植。即把蒲瓜作为砧木,西瓜苗作为接穗。因为蒲瓜具有抗枯萎病的特性,因此这株嫁接苗也包含了该特性,从而能结出品质稳定的瓜果。
  当时推广这项技术,农技总站的工作人员也是做了长时间的试验与研究。譬如砧木也是一步步筛选出来的。农技人员告诉笔者,当时选择冬瓜、苦瓜与南瓜等十几种砧木进行嫁接、培育,最后根据结出的瓜果的品质进行淘汰。嫁接苗培育、筛选的过程至少持续三年。现今该技术已经在宁海全面推广,提高了瓜农们的效益。
  这些年,除了超级稻、西甜瓜,还有“扬麦2号”“扬麦18号”等高产优选的作物品种得到推广,让农户们切切实实尝到了增产丰收的喜悦。
创良法启丰收引擎
  如果说抢占良种这块高地是丰产丰收的基础,那良法便是农业技术中的关键。近年来,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在地力提升、测土配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农技良法上的引进与推广也是不遗余力。
  茶院乡种粮大户王兴养的220亩土地进行了地力提升,水稻产量有了保证。“地力提升就是让土壤更加肥沃,让农作物产量更高。”刘荣杰告诉笔者,2008年底,全县标准农田面积为21.9万余亩,但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吨粮田水平的一等田面积占54.3%,生产能力稍差的二等田面积占45.7%,近半成农田达不到吨粮田水平。“农户盲目、过量施肥,还有部分农户养地培肥的观念薄弱等原因造成了耕地地力下降。”
  为了提升地力,农技人员动员农户在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冬绿肥种植翻埋及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措施,逐步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实现农田质量以及农田整体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魏章焕介绍,中低产田的水稻亩产低于470公斤,而将二等田提高到一等田,每亩有100公斤以上的增产潜力,这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户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县优质农田比重提高至65.6%;水稻产量提升至502.1公斤/亩,经济效益由453元/亩提高到581元/亩。
  地力提升,让农户藏粮于田。而测土配方等技术的推广,让农户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与节省成本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因土施肥”。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养分含量,然后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满足生长需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2007年推出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得到县里种粮大户的认可。“该技术让我节省了不少成本。”农户王养兴告诉笔者,这几年使用配方肥后增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如去年大小麦收益比较好,其中小麦单产平均最高达到了800公斤,较之前大概400-5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上了一个层次!
  宁海县现在每年至少推广了4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特别是对茶院、长街等乡镇进行了成建制推进,做到测土配方全覆盖。此外,农技推广总站还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沼液应用、秸秆多样化利用、有机肥推广等方面作出了长足的发展。 曹维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