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科技

迷你甘薯育种之母

——记“心香”品种育成者季志仙副研究员

  •   □见习记者 季颖
    人物简介
      季志仙,女,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薯类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研究。她育成的特早熟优质迷你型甘薯品种“心香”,自2007年以来,累计推广约120万亩,占我省食用型甘薯种植面积的80%;她主持完成的“鲜食迷你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她和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合作选育的菜用甘薯品种——“薯绿1号”,成了蔬菜种植大户的常规叶菜种植品种……
    “从2006年开始,我每年都向季老师购买‘心香’甘薯苗,至今已有10年了。今年5月,我又买了3000株甘薯苗,除自己种外,还叫邻居一起种。这个甘薯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吃起来特别香甜。”上个周末,记者在浙江省农科院采访时,遇到家住富阳区大源镇的楼汶定大伯,他对“心香”甘薯品种赞不绝口。
      让楼大伯念念不忘的“心香”甘薯,正是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季志仙育成的品种。
      季志仙1995年来到省农科院,一直从事薯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工作。
      提起当初为什么会研究甘薯时,她道出了缘由:她从学校毕业刚到省农科院工作时,时任院长叶彦复已培育出了“浙薯2号”、“金玉”等多个早熟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这些品种有半斤以上的大薯,也有迷你型的小薯。在拷种过程中,季志仙发现,半斤以上的大番薯烤熟需1个小时左右,而一两左右重的小番薯只要20多分钟就熟了。而且小番薯皮薄、没有筋,很好吃。这给她带来了启发:研发迷你型小番薯。
      2000年,季志仙通过两个早熟优质番薯品种“金玉”(“浙1257”)和“浙薯2号”杂交获得实生种子,并经多点鉴定选出编号“浙1257-5”的品系。2003年,该品系在十里丰农场、临安等地试种时,表现早熟、丰产、适应性广、商品性好、口感佳等优点,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这个品系就是“心香”甘薯,2006年“心香”甘薯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之后,分别通过国家鉴定、山东审定和广西登记,成为我省首个获得品种权保护和通过省外审定或登记的番薯品种。“心香”甘薯一问世,就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浙江东源实业有限公司十里丰农场是“心香”甘薯的首批种植单位之一,自2003年试种以来,种植面积年年增加,至今已累计种植2万多亩,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种植4万多亩。“‘心香’甘薯熟期早,鲜薯6月中下旬即可上市,比传统甘薯提前100天左右,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售价高,平均每公斤售价8元左右,一季鲜薯按亩产800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6000元。”十里丰农场副场长杨利辉告诉记者。如今,“心香”迷你甘薯已成了公司的“金名片”,产品曾供应南京青奥会。
      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毛伟强告诉记者:“临安以前没有农户靠种甘薯赚钱的,但自从2003年引种‘心香’甘薯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种植的农户不断增多,种植面积从10亩开始发展到现在有1.6万亩左右。临安农民仅此一项每年增收1.5亿元。”由于种植效益好,临安一些企业主开始到海南种植,以填补产品供应淡季空白,获得更高种植效益。当地农民称细长如手指般的“心香”甘薯为“金条”。
      据统计,2007年至今,“心香”在全省已累计推广120万亩左右,占食用甘薯种植面积的80%左右,成为我省甘薯主栽品种。
      季志仙认为,作为一名育种家,不仅要埋头育良种,更要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生产和市场的角度评估品种的市场前景。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人还不太了解迷你甘薯时,季志仙就边建基地边做示范,把迷你甘薯包装好送到世纪联华、农博会上去卖。当时她不惜自己掏出4000元钱,请设计师设计“红宝宝”商标,把迷你小番薯分成超市小包装和礼品装,从而提升了迷你甘薯的身价。之后,形如树叶状的商标配网袋包装,成为迷你小甘薯的“外衣”,被大批种植户仿效,推动了全省甘薯产业化发展。
      除了“心香”甘薯外,季志仙还和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合作选育了菜用甘薯品种——“薯绿1号”。作为叶菜用的“薯绿1号”补充了夏季叶菜供应淡季,目前在金华等地已走向产业化发展。
    季志仙正在田间调查甘薯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