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三大核心产业齐头并进

改革激发出余杭农垦事业无限活力

  □本报记者 王美华
  开栏的话:我省国有农场是中国特色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双高”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从2000年开始,我省国有农场开展了以国有资产和企业职工身份“双置换”为核心、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同步推进的改革攻坚战。通过改革,国有农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辟“浙江农场改革成就系列报道”栏目,推出10个典型报道,并由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局长方丽槐点评,供各地借鉴学习。
  四年运作,还清2.6亿元的债务;七年时间,解决了2709户住房困难;十五年改革,资产负债率从334%降低到38%……这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数据,反映着余杭农垦人在改革发展中的酸甜苦辣。“三块石头垒个灶,撑把雨伞睡个觉”,这是老一代农垦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杭州市余杭区的15家农(垦)场负债总额达2.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34%;农场职工年平均收入仅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68%,不少农场发不出工资、报销不了医药费、缴不起养老金,大部分职工租住在二三十平方米的陋室……
  农场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充分调研,2001年,余杭区迈出了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全面置换职工身份、整合土地资产等资源为重点,以集团化、企业化统一管理经营为模式的改革之路。到2004年,三项改革成效凸现。一是按照农场资源整合和公司化运作思路,以2319亩农场土地作为抵押,还清农场以及下属企业积欠的约1.19亿元银行贷款本息。随后,在区财政支持下,通过盘活资产等方式筹措资金,收回了抵押给银行的全部土地,彻底解决了农场的历史债务。二是对退休人员、退养人员、企事业编制的在职职工、场领导班子成员,分批进行剥离或身份置换。到2014年底,全区4265名农场职工全部置换了身份,合计支付剥离费、退养人员生活费、经济补偿金和补发欠发工资、医药费等共1.13亿元。三是通过转制、拍卖、出让、租赁或破产等形式,对农场所属的50多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自主经营管理。2004年底,余杭区将农场改制后正常运营的29家企业移交给当地乡镇,实现属地化管理。2008年,杭州余杭农林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扬起风帆重启航。为解决民生这一头等大事,由区农林资产经营集团公司投入12.8亿元,建造了34万平方米安置房,解决了2400余户无房职工的住房。同时,置换出639亩建设用地。本着“当地主也要当业主的”理念,集团公司改变过去以租赁为主的经营模式,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地主”,通过实施市场化招租,平均年租赁收益增长10%;通过土地整理,获得造地补助资金3亿元。作为“业主”,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投资的方式,落地农业园区项目10个,提升改造农业园区4个;建成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产业发展初具雏形。
  十五年改革,凤凰涅槃。通过改革,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达75.98亿元,2015年,实现收入1.52亿元。谈到今后一个时期集团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区农林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桂根成竹在胸:“立足三大优势、发展三大产业”,一是到周边省份发展生猪养殖基地,扩大市场额;二是利用农场山水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三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开展合作,进行养生养老产业的开发。目前,集团正在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朝着这个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点评:
  以推进集团化、企业化为主线,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为保障,大胆探索国有农业资源的整合、国有农业企业改制、并购、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余杭农林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充分盘活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优化国有农场产业结构,放大国有农业资本功能,集团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农场生活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场职工民生保障不断改善,是余杭国有农场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方丽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