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邵老伯和他的泥人乐队

  邵洪元,今年86岁了。9年前,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了。2个月后,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儿也去世了。忙完丧事,儿子也回杭州工作了。
  至此,邵洪元便一个人住在嘉兴南湖区东栅街道华东社区甪里街的老房子里。想起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他觉得很哀伤,环顾四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
  一次回老家江苏宜兴探亲,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在宜兴,邵洪元看到街边一家家制作紫砂壶的店,想起了小时候玩过的泥塑,“捏几个泥人摆家里,屋子就不空了。”他想。
  回到嘉兴后,他到处找泥巴,看到有用的就装进袋子扛回家,还去路边捡废弃沙发里的金丝草。加点水,和在一起,就成了捏泥人最好的材料。
  刚开始捏的是猩猩、猴子、狮子,敲敲打打、捏捏揉揉,看着一只只动物慢慢在手里成形,活灵活现,邵洪元脸上有了欢喜。有点事情做的时候,他觉得日子过得有意思了。
  但泥塑的东西毕竟不会说话,“屋子里得有些声音才好。”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有一个泥人乐队,就可以陪他一起拉二胡了。年轻的,年老的,站着的,坐着的,一个个泥人在他手里成形。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从废物收购站淘来的,大红的,橘黄的,灰黑的,格子的。带着些诡异,但在邵洪元眼里却十足可爱。他给泥人配上了各种乐器,铁盒、钟表盒、玩具、拐杖敲敲打打就制作成了锣、鼓、胡琴。
  因为捏泥人的特长,也为了让老人晚年开心,社区专门为邵洪元安排了一间工作室。房子不大,15平方米,小小的空间被12个泥人和20多个造型各异的泥塑动物挤得满满的。
  邵元洪捏的泥人与众不同,他给它们穿上线,就成了泥偶,可以随意摆弄。敲锣的叫阿张,打鼓的叫小白,当然还有拉二胡的阿炳。“老伙计,今天挺好的吧?”阿炳手臂上缠着的线被轻轻拉动,他手里拿着的二胡便发出了“吚吚呜呜”的声音,似乎在应和。“今天先来首《江河水》吧?”“咚咚锵”,锣鼓声起,邵洪元和泥人乐队的演奏会开始了。
  这9年来,一群他自己手捏的泥人,和他一起在家里、村口、社区工作室、公园开了一场场演奏会,陪他度过了一个个孤寂的日子。
  前些年,儿子担心年迈的父亲,便将他接到了杭州,住进老人院。邵洪元住了几天,又回了嘉兴。老人院里没事做,况且没有“老伙计”们在身边,总觉得日子有些恍惚。
  今年,邵洪元身体变差了些,体力也大不如前了。公园里一起唱歌、拉二胡的人也慢慢老了。有些熟悉的面孔,隔了很久也没出现,邵洪元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这样的日子,他都会去工作室看看他的泥人“老伙计”们。很多人走了,可他们一直在,陪着他一起演奏。
沈晶晶 吴宏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