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近日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说,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承担着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和满足消费需要的双重职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要充分发挥流通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流通业信息传递和引导生产的能力。流通企业亟须提高现代化水平,将需求信息和需求偏好以及需求趋势更加高效地传导到生产部门,提高上下游企业对接效率,打通生产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逐步构建供应链,最终发挥消费需求引导生产和生产促进消费潜在需求的双重功能,最大化满足消费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经济福利。
二是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流通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作为流通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定位顾客细分群体,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这其中的核心是创新商业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客观定位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运营模式、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并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和改进,抓住市场机会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创新满足需求的方式,形成价值系统重构,获得跨越式发展。
三是与生产企业建立协同关系,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并激发潜在需求。目前,我国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在引导生产方面能力有限。因此,流通企业应着重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协作关系,利用自身掌握信息的优势,为生产部门提供消费者需求信息及市场情况等,通过与生产方建立协同关系,将消费者需求信息精确传导到生产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同时,流通企业要把握消费者潜在需求,创造出与现有产品在功能等方面不同的新型产品,拓展新的、未满足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