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用“工匠精神”照亮进阶之路

  □韩墨
  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正在神州激荡。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工商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
  每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都会对各行业涌现出的优秀劳动者和先进集体予以表彰,彰显这个时代对劳动创造的崇高敬意。翻阅他们的事迹,无论是16年专注太空飞行器对接、将每次测试做到极致的中国航天最年轻特级技师王曙群,是练就耳目神技检测轨道、扎根巴山铁路28年、消除隐患2819起的养路工人王庭虎,还是凭肉眼就能判断出水泥窑内的温度、通风等状况的高级技师郭玉全,他们无不称得上响当当的“大国工匠”。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长期倡导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内核上是相通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精益求精、诚信踏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都是其必备的气质与品质。今天,我们呼唤并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就要向这些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优秀劳动者致敬。
  过去几十年,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胼手胝足、开拓进取,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快马赶路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粗放、管理粗陋、产品粗糙等问题。它们有的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有的则直接污损了“中国制造”这张重要名片。
  转型的瓶颈、环境的压力、需求的倒逼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让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想扩大“优质供给”,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就必须下决心“补课”“补钙”,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度、创新力和可靠性上下苦功。在此背景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劳动精神和工业文化恰逢其时,正中要害,也刻不容缓。
  应当指出,“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就从坚守本分做起,从拧紧每个螺丝钉、认真对待每个顾客电话做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哺育“工匠精神”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更像是一项多方参与、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厚植公平竞争的土壤;完善法制法规,避免“老实人吃亏”;改革职教体系,注重职业精神和实战演练;营造社会风气,崇尚劳动创造,尊重能工巧匠,也容忍试错犯错……我们热切期盼,“工匠精神”能够润透到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制造力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国向着制造业强国之梦、向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勇向前!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