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提振小城镇吸引力,需完善其资源禀赋

  □彭澎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介绍2016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时,进一步明确了一些县和特大镇可以设为城市的政策。这可能为我国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格局乃至房地产带来新的机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而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显然,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任务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的任务还要重。
  根据上述任务,5年内,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平均每年达2000万之众。为此,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全面审视新型城镇化之路。
  首先,要推动“洗脚上田,就地就业”。为什么那么多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并带来空村、留守老幼等问题,主要是城镇化与就业机会不匹配。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只有将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农民工才能转化为城市居民,并更多留在小城镇。
  其次,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阶梯均等化。以前空泛地提“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公共服务市民化”,其实非户籍常住人口短期内不可能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在看来,户籍改革方向是减少户口簿的重要性,提升居住证的重要性。也就是按居住年限等,通过积分入户享受户籍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或阶梯式逐步享受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小孩入学、保障住房等。
  再次,要推动有条件的县和特大镇设立为城市。一直以来,就有县改市、市改区,但镇改市却推进不理想。镇改市,起码可以解决“人大衫小”的问题。当然也要防止“有名无实”的现象。
  相关户籍改革试图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向引向小城镇,但从实际看,主要的人口流向是从小城镇往大中城市转移,尤其是往特大城市转移。哪怕小城镇户籍获得已变得十分容易。显然,这是大城市和小城镇悬殊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例如,美国很多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因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大城市没什么差距,很多大学就设立在小城镇,甚至大多数州府都不是本州最大的城市。当中国还处于“北京人上北京大学比全国人民都容易”时,怎么让农业转移人口往小城镇转移呢?
  报告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而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因此,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突破:一是省直管县,让财政支出的重点向县倾斜;二是“县县通高速”要认真落实,并推广到其他基础设施的安排上,尤其是信息化水平;三是鼓励高校、三甲医院去有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建分校和分院,改变各种资源进一步扎堆在大城市的趋势。以上做法也扩大到可以设市的特大镇。
  这样,才能形成机构扁平化、机遇均等化、城乡均衡化的城镇化格局。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