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对症下药”帮扶贫困生就业

  又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
  相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贫困生最大的两个求职短板是信息和成本。家境较好的学生通常意味着社会关系多,通过父辈亲友的眼界或者人脉,能够更及时准确地知道岗位信息。即便不考虑“走后门”这样的非正常现象,家境较好的学生,通常在求职信息获取上也占据优势。
  所以,高校或者政府部门要想帮助贫困生就业,首先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搭建更多的桥梁,让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和用人单位对接,尽可能举办一些“贫困生就业专场”,让贫困生不用四处求索、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就能获知更多的求职机会。
  但事实上,这只是表层因素。如果贫困生和家境好的学生在工作能力上真的处于“同等条件”,那么双方找工作的机会其实几乎是均等的,为什么贫困生还会感觉更加困难?本质的问题在于,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隐形的歧视和潜规则。很多工作机会不是均等地给予所有的学生,在各种关系影响之下,贫困生即便是工作能力均等,也被用人单位视为“次优选择”。
  就以国企来说,如果所有的招聘都是开放公开的,也就完全没必要对贫困生“优待”,所有人公平竞争就是。而政府该做的是打造公平的择业环境,尤其是对国企和事业单位,应通过严格的制度管控,消除可能的歧视或潜规则。
  学校教育层面同样如此。不少学校在教育阶段就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如在培养学生干部等层面,偏爱一些家境好、有关系的学生,在学生阶段就放大了“贫富差距”,在择业阶段就更难弥补。所以,帮扶贫困生,功夫在平时,只有在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上消除各种隐性歧视,才能使贫困生在就业时处于更公平的起点。这才是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题,消除阶层固化的治本之策。
  (摘自《广州日报》 敬一山/文2016年3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