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绿了山头美了村庄

  □本报记者 程益新 通讯员 林新娟
  和着冬日的暖阳,开化县金凤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忙着在车间保养炒茶机。尽管还是春节期间,茶叶也未开采,但偌大的车间内依然茶香四溢。“如今制茶从炒制到烘干,全部实现了‘柴改电’。”车间负责人江双生说。“以前,当地加工茶叶时用的能源大多是木屑、木柴,一个炒茶大户一年大约要烧掉2.5万公斤左右的柴火。”开化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50公斤的木柴价格为30元,按此标准计算,一个茶叶加工大户一年光木柴的成本就要1.5万元。实施“柴改电”后,全县每年能节省几十万元的木柴成本和锅炉工工资,更重要的是,通过“柴改电”,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
  “‘柴改电’,保护了开化的青山,减少了烧柴火导致的污染物排放,这些年来最明显的感觉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质量改善了。”浙江益龙芳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华军说,“公司的茶叶加工量比较大,一年需要用掉一二十万公斤柴火。近年来,开化实施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森林被保护起来,木柴的价格提高了,砍柴买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了‘柴改电’之路。”
  近年来,开化县有关部门积极在当地普及“柴改电”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完成600多家制茶农户(企业)的设备改造,一年可节约木柴1500多万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多吨。“保护好了环境,才能持续出好茶,茶农才能有更好的收入。”江双生对此感触颇深,“如今,‘开化龙顶’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坚挺,这当中,‘柴改电’等清洁化生产功不可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