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关临近,在国内各大城市,被称为“都市候鸟”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收拾行囊,踏上返乡之路,使得春节“用工荒”问题凸显出来。一些餐饮、快递、家政、生产等企业,在得意于生意爆棚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用工荒”带来的无奈。
其实,春节前企业遭遇“用工荒”,并非今年独有,这几乎已成为每年准时上演的桥段。此前,为了破解“用工荒”困局,多数企业曾积极寻觅对策,一些专家也陆续开出药方,比如,提出用高薪留人、用诚心留人、用事业留人等。这种涨薪、暖心等激励方式,在其他时段效果显著,但将其放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浓厚的中国传统年文化背景下考量,其作用便大打折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述求解方式,尽管方式各异,但都停留在涨薪、暖心等微观层面上,很难对破解“用工荒”起到治本的作用。
客观而言,春节“用工荒”,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劳动力短缺。乍一看,相关企业与人员似乎硬撑一下就可以挺过短期难关,但事实上,这种外来务工人员的短暂离岗,却又给城市企业、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与不适应。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划分,一张小小的户籍卡,关联着教育、就医等诸多大利益。外来务工人员,尽管被誉为城市建设者、美化者,但在一些城市受到歧视、限制,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正是这种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同城不同权现象,使他们甘愿做一只“都市候鸟”,赚钱在都市置业却在农村,特别是春节来临时,就不得不舍弃一些经济利益,去履行其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功能。因此,春节“用工荒”,恰恰折射出了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的严酷现实。
春节“用工荒”不仅有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和谐宜居城市的构建。从宏观层面讲,只有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才是破解春节”用工荒”的治本之策。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出台相关的融合计划,比如上月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就为进城务工人员与市民“平权”提出了许多政策规划,斯诚可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类融合计划的施行,未来春节“用工荒”问题将会逐渐得到缓解。
(摘自《长沙晚报》 屈金铁/文201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