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古村落保护: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

  近日,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提出:传统村落是不断增值的绿色高端资源;城市景观不应在村庄中出现;要从根子上把错误观念拔掉,树立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互补协调发展理念,防止以城代乡同质化。
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10年锐减110万个。古村落人口流失,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乡愁。乡愁不仅仅是文化上诗意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精髓。村庄积累了大量文化遗存和农副产品,“一村一品”的农副产品也是乡愁的浓缩。一旦村庄没有了,村庄包含的祖先文明就没有了。
  “必须深刻认识传统村落的功能。”仇保兴说,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农村崇尚自然。树林、农舍、小桥流水、庭院经济、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形成农家乐、乡村游等新型产业的基础。
  传统村落还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传统村落对于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古村落保护贵在传承文化
  古村落保护需要公众的文化自觉。中国哲学讲“阴阳平衡”,不可阴阳不济。城市和乡村也是一对阴阳互补的关系。乡村与城市不同,特色鲜明,城里人才喜欢往农村跑。因此,在农村规划和整治中,“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盲目对农居进行统一改造”的错误观念必须纠正。
  古村落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保护古村落,绝不仅仅是留下一个个村庄、一幢幢民居,相较于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和山堂艺术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以栋认为,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可以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而健康地生长。古村落的房舍、院落、古井等固然重要,而依附于这些物质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非遗保护专家田青说:民间文化培育塑造了民众的精神之“根”与“魂”。古村落保护的不是空壳子,而是古村落中活生生存在的、可以触摸感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戏、唱民歌、过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美食制作手艺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利益更多留给村落居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陈平认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经历工业化文明冲击之后,城市居民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原有价值和吸引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这些年古村落得到了重视,旅游利用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促进手段。
  孙以栋则表示,旅游开发对于古村落发展的作用有利有弊,过度旅游开发会使古村落的文化“变味”,竞争同质化,甚至拆真建假,带来破坏。
  专家呼吁,要为古村落保护提供持续公益支持。把利益更多地留给村落居民,服务村民自我发展,重建村民的自信心。重要的是恢复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让一些农民乐意回到村落。
  (据农视网 程天赐 /文2016年1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