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出台

耕地有了“保养手册”

  近日,农业部制定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为耕地提供“养护手册”。《方案》提出到2020年应实现以下目标:全国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30年,全国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方案》中提出的实施路径重点是“改、培、保、控”。“改”: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保”:保水保肥,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性耕作,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控污修复,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目标是否实现,有几个“硬指标”作标准: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到2020年,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摘自《重庆日报》 罗芸/文2015年11月2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