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马铃薯、紫色山药、黑花生、五彩花生……这些新奇特的彩色品种究竟是什么来头?市场前景如何?让我们通过几个创业故事,来解开蕴藏在彩色农业背后的财富密码。
彩色农产品效益好推广难
刘一盛和彭洁都是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班出身,主攻马铃薯栽培。2012年,他们尝试种植紫色马铃薯“黑美人”。收获后,刘一盛和彭洁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拿去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客户找订单。经多方努力,最终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订单,挖到了紫色马铃薯的第一桶金。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刘一盛和彭洁的紫色马铃薯事业越做越大,商品薯基地已发展到1000多亩,在技术上成功实现周年生产,去年公司获得了近50万元盈利。
同样,成都金堂县三溪绿岛小镇黑花生合作社繁育的五彩花生种子也成了抢手货,还没吆喝,订单就已经上门了,每公斤50元的高价都供不应求。
然而,彩色花生虽好,但目前合作社主营业务仍然是黑花生,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为何合作社农户不调整结构,多种植效益高出数倍的彩色花生呢?“种植技术要求高,管理不好产量太低。”老唐道出其中缘由。
原来,彩色花生是从台湾、美国引进的品种,属于热带花生,在种植技术上与我们传统的花生种植有很大差异。“农民还是按老办法来,种出来产量很低,就不愿意再冒险。”老唐说,目前合作社已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彩色花生的种植技术,亩产可达到300公斤,下一步将会逐渐将技术传授给农户,以逐步扩展彩色花生种植面积。
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农民才会跟着干
“与常规品种相比,彩色品种往往产量不尽如人意。”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十三五”四川薯类攻关组组长何卫博士说,虽然目前大多数彩色品种都经过杂交改良,提高了抗病性,但产量仍然不能与常规品种相比,而且种植技术往往要求更高。“以紫色马铃薯为例,产量要比常规马铃薯低30%。”何卫说。
刘一盛团队是科班出身,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培育、原种繁育、商品薯生产各个环节都是驾轻就熟。照理说,在种植技术指导上有很大优势,但一开始却苦于农民不信任,空有技术难以施展。刘一盛至今对推广“稻草免耕”(即在稻田地里摆上马铃薯种薯后,在薯块上覆盖上一层稻草,再施上有机肥,盖土覆膜)种植技术被农民嗤之以鼻一事印象深刻。“但是到了收获的时候,翻开地里满满的马铃薯,农民们也服气了,都争着来学技术。”刘一盛说。
为了让合作农户吃下定心丸,大胆跟着干,刘一盛还和农民约定:如果因为技术指导不到位,即使地里绝收,也付给农民约定的价格。这样一来,一些原本观望情绪浓厚的农户也愿意加入进来了,基地面积一年时间就从 200亩扩展到了1000多亩。
打养生牌,互联网闯市场
“彩色品种往往含有大量花青素,以彩色花生为例,其是自然界的产物,不是转基因产品,口感和营养品质均优于普通花生,某些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花生,非常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花生专家张相琼研究员表示。
然而,不管是主营彩色花生的老唐还是主营紫色马铃薯的小刘,在开拓市场时却感到有些无奈。原来,因为众多消费者目前对彩色品种不了解,怀疑彩色品种“是不是转基因?”“是不是染色了?”面对客户的质疑,刘一盛还专门到上海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委托其作了一份“非转基因鉴定报告”。
通过一次次宣传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认识并认可紫色马铃薯。“这其中朋友圈的作用可不小。”刘一盛说,他们的微店销售量十分可观,一次活动就能卖出去上千份,很多都是回头客。
与小刘一样,老唐也盯着互联网不放。据老唐介绍,去年合作社500万元的销售额,绝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合作社每年在阿里巴巴、百度排行的推广费就要数万元。”老唐说。
(据央视网 张艳玲 /文201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