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专题

NO.8林下三叶青套种经营模式

  •   模式介绍
      我省是野生三叶青主产地之一,三叶青尤其适合套种于山核桃、香榧等经济林下。林下高效生态栽培三叶青技术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并解决依赖野生而存在的种质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2012年,新昌县城南乡石溪村建立基地80亩,采用常绿阔叶林下仿野生栽培三叶青,这些三叶青全部种在控根容器内,土壤采用林下腐殖土和部分基质配方土。目前,基地内的三叶青生长良好,每盆有块根5-8块。初步预计,林下栽培第三年,每亩经济效益5万元,每年亩纯利润1万元。
      2013年1月,永康市西溪、舟山镇等地实施油茶林下仿野生套种三叶青的模式。项目实施以来,建立示范基地302亩,油茶林改产后产值达到每亩2400元,预计套种第三年,每亩经济效益4.5万元,每年亩纯利润1万元。
    技术要点
      1.选地与整地
      扦插地。扦插苗圃应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园土或砂壤土,清除石块杂物,耙细整平,做1-1.2米宽的平畦,开沟起垄。
      穴苗盘扦插应采用保水透气的基质或营养土,进行容器扦插。
      移栽地。经济林下种植可预先选好套种林木(如山核桃、香榧、油茶等),3月中旬整地,除去枯枝杂草,以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接近水源地、氮磷含量丰富、土层深厚、蓄水保水性能好的山地土壤或砂土壤为好,可适当保留石块、砂砾,深翻土壤,耙细整平,并施足底肥,最后于林间整理成宽1-1.5米的畦移栽。
      林下盆栽种植可选择直径30厘米以上的塑料盆或无纺布袋进行盆栽,以园土或配合基质栽培,每2-3株为一丛,按照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定植。为增加保水保肥的能力,可整盆或用布袋种植于林下土壤中。
      2.繁殖方法
      三叶青多采用扦插繁殖,有条件的地方选用组织培养繁殖。
      扦插。在9-10月份深耕,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野生或良种三叶青枝条,剪成10-15厘米(带有2-3个节)的茎段,扦插于开耕好的垄上或扦插容器内。适当搭棚遮荫,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左右,成活后,当新芽形成的枝条达10厘米时即可移栽定植。
      组织培养。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组织培养大规模繁殖。多采用三叶青的腋芽增殖,常规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到培养基中,不定芽增殖效果最好;待小苗有2-3个节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当根系较为发达后便可进行炼苗、移栽、定植,同时注意搭棚遮荫。
      3.田间管理
      搭架。三叶青移栽后,当茎蔓长到35-40厘米左右时,搭1.5米以上竹架,并将茎蔓固定在架上,使其有规则地向上生长,同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可扩大生长空间,达到增产的目的,并便于管理。
      搭遮荫棚。三叶青为喜荫植物,全光照会抑制植株生长,因此,视林间郁闭度决定是否搭建遮荫棚。如林下光照较强,于每年的5-9月份搭建遮荫棚,透光率为50%,第三年即可采挖三叶青地下块根。三叶青控根容器
      施肥、灌水、除草。三叶青定植田块以焦泥灰做底肥,利于块根生长膨大。在生长旺盛期,适时增施稀粪肥。地上部分收割后或冬肥适当施以有机肥,以利越冬。
      三叶青喜湿,要经常浇水或喷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在幼苗未封行前,要经常中耕松土、除草,封行后中耕除草3-4次。
      4.病虫害防治
      三叶青抗病虫能力较强,常见病害为叶斑病,为害叶片,可用65%代森锌550-600倍液或1:1:150的波尔多液防治。
      5.采收与加工
      地下块根。三叶青地下根茎多在移栽定植后3年采收,林下大田栽培者将所有块根挖出,大小分级。盆栽者则将三叶青连根倒出,选择直径在2厘米以上的块根摘除,其余较小的块根留在盆中,继续种植,可达到一次种植、连年采收的目的。挖回的块根可鲜用,也可晒干或烘干,也可加工成冷冻食药品。
      地上部分。三叶青地上部分一般一年收获一次,多选择在11月中下旬,用镰刀将茎蔓从距地面10-15厘米处割下。采收后除去杂草,及时晾晒,防止霉烂,然后扎成捆,放通风处阴干,待用,或可加工成袋泡茶等。
    推广成效
      我省已在全国搜集并整理了100多个三叶青种源,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并进行栽培试验研究。通过不断推广高效栽培模式,目前,省内的杭州、丽水、金华等地已建立多家三叶青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上千亩。该模式可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三叶青为藤本,主要附着在地表,可减轻经济林垦复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效益优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