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介绍
缙云山川绿野笋业合作社王军峰,2012年在林下套种竹荪15亩,产干竹荪340公斤,售价为每公斤500元,产值17万元,亩产值1.13万元。2013年套种10亩,产干竹荪325公斤,售价为每公斤520元,产值16.9万元,亩产值1.69万元。
湖州市吴兴区毛炳财,2013年在林下套种竹荪7亩,每亩实际种竹荪200平方米,共产干竹荪155公斤(第一批),亩产量22.25公斤,产值1万元,每亩种植采收加工成本5300元。
技术要点
1.竹林地选择
一是交通方便,即须有竹林道,便于运输栽培原料;二是有较丰富的水源,便于出荪季节喷水保湿需要;三是适宜的郁闭度;四是坡度平缓、土层较厚、肥沃的立地。
2.季节安排
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可安排3月上旬至4月份播种,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采收竹荪,至10月初结束,与竹笋采挖时间错开。
3.培养原料
栽培的原料十分广泛,竹片、竹屑以及木片、刨花、树枝、稻壳等均可以栽培,要求原材料新鲜、干燥、无霉变。原料以多种混合效果更好,质地软与硬的原料混合使用,可以改善培养料的透气性,有利于菌丝发育,延长产菇期,提高产量。
可选用配方:木片、刨花30%、竹屑70%,还需准备地膜。
4.品种选择
竹林套种棘托竹荪宜选高温、抗逆力性强、出菇快、产量高、大朵型的品种或菌株,经丽水市林科院筛选的“D2”较理想。
5.管理技术
整地挖畦。在选好的林地内挖畦,畦深20-25厘米,宽30-40厘米,沿水平带走向建畦,长度视投料多少和场地而定。畦与畦之间留50-60厘米宽的走道,以方便生产管理。每亩竹林挖沟的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
铺料和播种。采用条播,即原料一次性拌好倒入畦沟,开两条播种沟,菌种掰成块状,撒入播种沟,盖上培养料。每平方米大概用培养干料15公斤,菌种量17厘米袋菌种1包,或12厘米袋菌种3袋。
发菌期管理。在菌丝生长阶段,保持培养料和覆土层湿润,春季雨水较多,畦沟积水时要及时排水。播种后60天左右,菌丝走满培养料,并经生理成熟后爬入覆土层,气温在20-25℃,再经过10-20天,就会出现大量菌蕾,此时要揭去覆盖的地膜,畦面盖芒萁、竹叶作为保湿材料,注意保持湿度,适当喷水。
出荪管理。以水分管理为主,从菌蛋形成到膨大逐渐顶端凸起,破口抽柄撒裙整个过程,要保持较高的湿度,晴天要进行人工补水,每天一次,喷水量视竹林情况而定,雨天不需喷水。随着湿度的提高,菌球从顶端破裂,菌盖、菌柄依次从中挤出,当菌柄伸出后,从菌柄和菌盖之间吐出菌裙。一潮竹荪采收结束后,应停水5-7天,浇一次重水,促进第二潮竹荪的生长。
采收与加工。竹荪菌蕾破壳开伞至成熟为2.5-7小时,选择早上6时至10时采收,不能迟于12时。采收后送入烘干机烘干,摆放时注意菌裙要展开,菌柄放直,以获得整齐美观的商品。竹荪烘烤一般用脱水机热风干燥法,温度控制在50-65℃,烤干后的子实体放置20-30分钟,整理整齐后包装,放置避光干燥处冷藏待售。
病虫害防治。棘托竹荪抗性特强,一般无杂菌污染。害虫很少,偶有芫箐啃食,只要采收及时即可。
推广成效
竹林套种棘托竹荪每亩直接成本包括原料2000-3000元,菌种1000元,肥料和薄膜200元左右,栽培采收烘干人工及成本2000元,合计约5000-6200元,每亩可产竹荪干品40-50公斤,市场收购价为每公斤220-300元,亩产值在8800-1.5万元,每亩效益在2600-9000元。
如果通过包装销售,效益可大幅提高。竹林套种竹荪后的菌糠,可为竹林带来大量有机质,疏松土壤,特别是速效磷成倍增加,可以明显提高竹笋产量,是竹林和竹荪双收益的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我省的缙云、龙泉、莲都、遂昌、安吉、吴兴、义乌、浦江、庆元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面积150亩。
竹林套种竹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