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介绍
目前,我省共有香榧70万亩,投产超14万亩。2014年产香榧3960吨,亩均产值2.5万-3.6万元,总产值近18亿元,其中一产产值9.8亿元。
香榧栽培效益高,在诸暨、嵊州等老产区,单株年收益万元以上的大树比比皆是。各种模式的人工林,近年来也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纯林模式:新昌县康益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县巧英乡大雷村一个基地,2005年开始应用大苗造林,面积1500亩,2013年单株收获香榧蒲最高为50公斤,单株收益接近2000元,最早种植的基地平均株产量15.3公斤,亩产量375公斤以上,亩产值超1.2万元。浙江森太林果公司东阳巍山白顶山基地,2001年开始应用嫁接小苗造林,面积2000亩,每亩栽种42株,2013年单株最高产量30公斤,最早种植的基地平均株产量7.7公斤,亩产量在32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万元。
套种模式:嵊州市林业局2013年对白雁坑村100亩茶叶地套种香榧嫁接小苗的产量调查:13年生,平均单株收获榧蒲5.6公斤,亩增产值在5700元以上,茶叶产量基本未受影响,总产值在1万元以上。其他如桃林、油茶林、板栗林套种模式,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由于栽种时间较短,总产值尚未达到1万元,但对比纯林产值均有大幅提高。
四旁绿化模式:诸暨娄曹村吴章根1988年在菜园种植10株香榧,2013年单株收获香榧蒲30公斤,10株香榧总收益1万余元。临安市三口镇村民袁和荣1975年在菜园旁种植两棵香榧,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收获,从2000年以来,平均每株收益5000元以上,2010年两株香榧共收益1.6万元。
实生榧树改接模式:香榧发展新区临安市高山村,从2001年开始利用当地实生榧树资源改接香榧,改接后4年开始收获,9年后平均单株收获榧蒲7.5公斤,单株收益接近300元,折合亩产值超1万元。
技术要点
1.立地选择
香榧种植最适宜海拔在300-800米之间,根据纬度变化,可适当调整,如在丽水地区,纬度较小,海拔在900米处,生长结果亦正常;适宜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流纹岩、玄武岩等母岩发育的土壤,要求土壤疏松透气、土层深厚;种植地有一定坡度因不易积水,更适宜香榧生长;在海拔高处,需种植在阳坡,海拔低处,可选择在阴坡种植。
2.良种壮苗培育
选用充分成熟的榧树种子,采用双层拱棚增温法催芽,待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分2-3次翻堆挑拣已完成催芽的种子进行播种。采用“三段法”培育良种壮苗。一年生实生苗采用密植集中管理,播种密度为行距0.2米、株距0.1米左右,每亩3万株左右;当年11月份结合断根移植,移植后密度一般为行距0.5米、株距0.3米左右,亩栽4000株左右;嫁接时选用两年生以上实生苗和经过审(认)定良种粗壮接穗,春季采用切接法,夏秋季采用贴枝嫁接法嫁接;嫁接后3-4年适宜上山造林,在造林前1年,将苗木移植于营养钵中,实现带土上山造林。
3.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11月上旬-12月中下旬,选用“2+4”左右的嫁接大苗,带土球上山造林,造林时挖大穴、施足肥,造林后翌年遮阴,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造林后生长快、结实早。
4.树体控制
对幼年嫁接植株,采用前促后控技术,前期通过施肥配比、扶枝等,促进顶端优势,快速扩大树冠;进入结实期后,通过拉枝、施肥配比,促进枝条腋芽的诱导与发育,从而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实。通过促成培育技术的应用,香榧苗木生长量可提高40%以上;幼林丰产早实栽培示范基地4年开始结实,比传统香榧林至少提早4年投产。
5.林地管理
适宜选择茶-榧、榧-板栗以及榧-大豆等混交套种模式,施肥遵循“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年度加入的主要元素氮、磷、钾配比为2∶0.5∶1.5,亩施肥折合复合肥不超过50公斤,年度施肥时间分别为3月中旬、6月上中旬、9月上旬。
6.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在清明后的4月中、下旬,雄球花发育成熟,花粉粒刚开始散出时,采集雄花枝,搜集花粉置于干燥阴凉处,花粉取出后置于4℃低温环境保存;以雌球花的胚珠顶部出现授粉滴(黏液)时进行人工授粉最为适宜。采用撒粉法进行授粉,授粉成功率可达95%以上。
7.病虫害管理
针对常见的根腐病、细小卷蛾等病虫害,主要采用施石灰进行土壤改良、诱杀以及采用无公害药剂等方法防治。
8.保花保果
对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连续阴雨引起的落果,可喷施含细胞赋活剂的保花保果剂;对于细菌性褐腐病引起的落果,可在5月中下旬喷施1.5%的菌毒清。
9.野生大苗改接
利用我省各地丰富的野生榧树资源,选用良种接穗,采取多头高接的嫁接技术,能在3年后形成丰产树冠,5年形成产量。
专家在松阳指导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