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NO.3毛竹笋用林覆盖培育模式

  模式介绍
  我省有毛竹笋用林近100万亩。毛竹覆盖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通过在林地覆盖有机材料,可促进冬笋多发、春笋早出。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广毛竹覆盖技术,提高竹林效益。
  文成县珊溪镇桂山社区省级科技示范户刘际来,2012年1月底在自家采用毛竹覆盖技术的竹林里挖得春笋2132公斤(最大的单个重量达3公斤),亩产量达到410公斤,按每公斤36元计算,亩产值达到1.476万元。
  遂昌县在2011年的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中已是全省冬笋产量和产值最高的县。2012年,该县三仁、妙高等乡镇毛竹覆盖示范点验收结果表明,在9个农户监测点中,冬笋平均亩产量达422公斤,按市场销售价每公斤24元计,平均亩收入达到1.0132万元。其中,妙高镇农户谢水高冬笋亩产量达到556公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2月,在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下叶村华彩家庭农场的竹笋覆盖示范基地里,示范户余华山惊喜地发现,在一块面积3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大大小小竟长出46根冬笋,每平方米平均15根,这些竹笋总重量超过10公斤。
  余华山介绍,作为衢江区竹笋覆盖的示范基地,年前覆盖了6亩多。为了提高基地效益,他特意留到年前一周冬笋价格最高时开始采挖。今年2月11日首次开挖的2亩竹林,挖出冬笋1700余公斤,收入3万余元。今年春节前,他的基地冬笋收入突破12万元。
技术要点
  1.立地条件
  应选择山谷平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毛竹笋用林。
  2.竹林结构动态管理
  竹林结构。毛竹林密度以每亩120-130株左右为佳,胸径在9厘米左右,毛竹分布要均匀。
  土壤管理。冬笋大年,毛竹林垦复两次。第一次垦复在6月初,垦复深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第二次在9月前后,浅垦15厘米即可。垦复一般与施肥同时进行。施肥主要包括:笋穴肥——挖春笋时,在笋穴内施复合肥;行鞭肥——在春笋采挖结束后到入梅前,结合林地垦复,沟施或撒施经腐熟的畜肥,埋(翻)入土中,每亩施畜肥2000公斤,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孕笋肥——夏末秋初(9月),结合林地垦复施畜肥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增温肥——覆盖时,待林地浇透水后,每亩施未经腐熟的畜肥(最好是羊肥或鸡肥)2500-3000公斤和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
  水分管理。毛竹需水的两个关键时期是笋芽分化期(8-9月)和孕笋期(10月至翌年2月),如果遇到一个月以上的干旱天气,应利用山地自然水源,通过兴建蓄水池等方法蓄水浇灌,每公顷用水量在8-12吨左右。
  3.竹林覆盖
  冬笋覆盖采用双层覆盖法效果较好,即下层为稻草,起发酵增温的作用,上层砻糠,起保温的作用。覆盖要点:一是覆盖时间,应选择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的晴天覆盖。二是覆盖方法,覆盖前先施足肥料,浇透水,均匀铺摊稻草,适当浇一些水,并增施新鲜厩肥,辅助发酵。最后铺上砻糠扫平,厚度在15-20厘米左右。
  4.竹笋采收
  覆盖后45-60天开始出笋,挖笋时要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再将覆盖物盖好,继续保温增温。初期隔几天挖一次,逐渐缩短间隔时间,旺季每天采挖。
  5.覆盖物移去
  3月上旬,气温逐渐升高,应逐步移去覆盖物,以降低土壤温度,延迟竹笋出土,便于母竹留养。
推广成效
  从2010年开始,为加快竹林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竹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省一些县(市、区)广泛示范、推广这项技术,使冬春笋产量较覆盖前有显著提升。至2014年,全省共有28个县(市、区)实施覆盖技术,覆盖面积670多亩,覆盖示范农户145户。从采挖情况看,亩产鲜笋量最高可达700公斤,单株最重达4.65公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