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山地蔬菜提质增效新模式

棚下种菇 棚顶光伏发电

  将种菜和发电联系起来,绝对是一件新鲜事。不久前,海宁市供电公司施工人员推上电闸,袁花镇长啸村的5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该市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也是全省首个农光互补大棚项目。
  棚下,种着喜阴植物秀珍菇,长势喜人;棚上,搭着太阳能光伏板,蓄能发电。现代设施农业和太阳能光伏巧妙联姻,“菇棚发电”打开了现代农业的新大门。
  这个农光互补大棚项目由村、种植大户和光伏企业三方共同合作,村里流转100亩土地,投资300万元建设了“标准菇棚”;种植大户“拎包入住”,规模种植秀珍菇;晶科电力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棚顶光伏电站,成功发电。
  晶科电力副总经理徐建根对此满是欣慰和期待,“太阳越大,光伏发电效率越高,说不定现在市民家里用的电,就来自这个光伏电站。”他兴奋地说。
  海宁市推广光伏应用多年,以前大多利用家庭或企业屋顶建设分布式电站,而长啸村农光互补项目是第一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发电量远超过往。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发电600万度,并入国家电网获取电费收益,再加上政策补贴,年产值可达700万元。
  “平均每天发电1.6万度,相当于可供3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徐建根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海宁市供电公司客服经理仲皆文证实,“光伏电站成功发电,还能有效缓解我市夏季用电高峰,切实造福本地百姓。”
  夏季高温,也是秀珍菇长势最快的季节,两小时就可采摘一次,种植大户杨正艳介绍说,她承包了5个菇棚,占地4.8亩,一年租金5.76万元,她的17万棒秀珍菇年产值将超50万元。“和光伏电站‘搭伙’,好处多多,不仅分摊了土地承包费,还省下了遮阳网的钱,少说也有4万元。”杨正艳说,秀珍菇喜阴,棚顶的光伏板正好完美遮阳,而且坚固牢靠,冬天下雪也不怕压塌大棚。“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新模式,实现了土地的深度利用,不仅企业和农户产出叠加收益,村里每年还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土地使用率和整体收益均成倍提高。这种污染少、排放低、效益高的“新能源+农业”样本已获成功且可复制,对全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都具有示范意义。
海隆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