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60多亩,设计有6个户型550多套房子的新型农村社区,自2012年建成后却一直闲置,这是河南省遂平县褚堂乡马庄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中遭遇的尴尬。记者调查发现,在河南其他地区,类似于马庄村这样“老村拆不掉、新社区变‘空心’”的现象并非个例。
谈起村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留守村民告诉记者,因为没别的挣钱门路,集中居住后很多村民还是继续外出打工。而意见最大的就是社区里统一建的门面房,“人都没有,做个啥生意?都是摆设。”
尽管农民上楼动力不足,依然阻挡不了一些地方的建设冲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河南省先后开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在2000个左右,高峰时期,一些地市、县区甚至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开建一个。而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盲目“上马”新农村社区建设,其背后的目的也十分明确:让农民上楼,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国土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规定,本意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却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演变成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新途径。“如果推倒了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增加了复垦耕地,那么城镇就可以相应地获得国有建设用地。”郑州大学一位城镇化研究专家分析说。
据介绍,为了借助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政策用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少地方违背农民意愿,采取定指标、下任务、搞运动等方式来强制推进“拆村并居”,“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措施。
几年过去,一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甚至出现了“住着楼房烧着地锅”的现象,最终形成农村的“二次空心化”。
(摘自《工人日报》 余嘉熙/文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