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如今在我省农村,越来越多的田野和水面上架起太阳能光伏板,传统农(渔)业与光伏产业跨界联姻,奏响了一曲曲动听的“农电乐”、“渔光曲”。
6月9日,武义县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大族能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光伏发电项目协议,共同建设装机容量6兆瓦(一期)的光伏农业科技园,开启了该县光伏农业发展的序幕。
同日,由宁海县民营企业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占地4000亩,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亿千瓦时的蛇蟠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正式动工兴建。
而在稍早的5月26日,全省迄今规模最大的光伏农业项目——东盛光伏项目在长兴县虹星桥镇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占地1460亩,装机容量30兆瓦。项目建成后,在进行光伏发电的同时,还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
记者从省发改委有关部门了解到,我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光伏农业的发展,去年开始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型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50兆瓦左右。
在江山市凤林镇一片800多亩的山坡上,浙江同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一批“光伏大棚”。据项目经理郑小明介绍,这是一个大型的农光互补地面电站,光伏板用钢架支撑,离地面1.5-3米,光伏板上发电,板下耕种。每块光伏板每小时能发电4千瓦时,一个光伏大棚相当于一个200千瓦的发电站,正常情况下一年能发电27万-28万千瓦时。
有专家表示,由于不改变土地性质,还能实现产业增值,规模经营的农(渔)业基地将越来越受到光伏产业项目的青睐。但如何解决光伏设备与农作物“争光”的问题,还需要在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等方面多做探索。
省发改委和省能源局日前联合下达了全省2015年光伏发电项目计划,在13个去年结转和34个今年新建设的项目中,涉及“农光结合”、“渔光结合”内容的建设项目分别占到11个和31个。
该计划明确要求,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要积极支持“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等多种开发模式,帮助项目业主解决建设场址、并网、电费结算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