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勤
近日,我省在仙居率先开展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这是全国第一个采用气象指数对杨梅采摘期进行风险管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此前,我省开发农业保险新险种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绍兴和安吉在国内率先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绍兴开展夏季蔬菜成本价格保险试点;龙泉破题食用菌质量保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各类农险险种51个(含试点),成为全国农险险种最多的省份之一,农业保险已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撑起“保护伞”。
农业发展与农业保险“唇齿相依”。我省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之一,以保险的方式来规避农业风险、补偿农民损失,显得尤为重要。近10年来,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仅2014年就为13.2万户受灾农户赔付3.4亿元。据省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我省梅汛期部分地区洪涝灾害较重,因此,做好农业保险工作任务艰巨。
当前,农业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投入不断加大,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亟需特色农业保险来支撑。同时,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风险也影响着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样有待通过农业保险来防范市场风险。这就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大宗、保成本”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保特色、保价格”的路子。
创新农业保险大有可为。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目前我省已经开展的茶叶、杨梅气象指数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它将气候条件与生产损失联系起来,可以让农户更好地分散自然风险。长兴开展的芦笋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湖州吴兴区、南浔区推出的湖羊特色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都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要创新农业保险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龙游等地创新的生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相结合模式,就很好地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推进了“五水共治”。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让政策阳光惠及更多农民。要有效解决农作物、畜禽等灾后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量大的难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高理赔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提供令农户满意的保险服务体验。要创新农业保险监管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保险的创新,不仅需要保险企业的专业化投入,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府补贴对于激发农民保险需求的作用明显,因此,在一些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初期,更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让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