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回访

磐安小山村过上幸福日子

  □本报记者 陈鎏琰
  2009年,磐安县双峰乡东坑村与本报联系,他们村山好水好空气好,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据了解,东坑村是磐安县双峰乡的一个大村,交通便捷。全村有耕地面积328亩,林地面积5592亩,262户农户、708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金菊告诉记者,他们村物产丰富,村民主要以种植食用菌、毛竹、中药材和高山蔬菜为主,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目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受劳力限制,村里的连片毛竹除村民偶尔砍几棵直接卖掉外,基本上没怎么利用。张金菊说,他们村非常欢迎竹制品加工企业前去安营扎寨,也希望有人到他们村去投资开办“农家乐”。
  最近,记者来到东坑村采访,接待记者的是驻村指导员羊昌有和大学生“村官”陈瑛萍。羊昌有是双峰乡农办副主任,但他一般不在乡里,都在东坑村办公,而陈瑛萍今年25岁,2013年来到东坑村当大学生村官。羊昌有告诉记者,2009年村里给报社写信后,立刻得到了不少热心人的回应,有不少人对他们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综合考虑后,村里决定将旅游工艺品、生态农产品制作和设施农业等作为村里的发展重心。
  据介绍,如今东坑村建有药材、蔬菜基地总共近300亩,另有一个存栏1000头猪的养殖场,都是大户来村后流转土地建起来的。此外,村里还有一大重要收入就是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产品来料加工,包括竹制品、装饰品、土索面、山茶油等,“这两年,因为生产这些致富的村里有不少人!”羊昌有告诉记者,专门从事米粉加工的羊德有就是其中的代表。
  见到羊德有时,正好赶上他家里一帮工人忙着制作米粉,“制作米粉要求天气要好,要有一定的阳光,今天刚好天气不错,所以我特意开始加工。”羊德有告诉记者,他的加工作坊一年要生产20万斤左右的米线,全部卖光还不算,还能得到不少预订单,像周边的东阳等县,有不少学校食堂都是他供应的米线,羊德有还简单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万斤米线,每斤三块八,总共是76万元,除去成本和人工费,羊德有每年能赚近2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