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有限,名声也不太好,但官运却好得出奇,自1884年到大清倒台的27年中,他先后负责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最后升到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人逢乱世,庆亲王不但工作忙,业余时间更忙,吃饭、打牌、挣钱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也耗掉了大清最后的一点生机。

  请客和被请客,是庆亲王每天的必修课。宴席主题名目繁多,以庆贺生日为主。当时成功人士都是老婆一群、孩子一堆,所以庆亲王不是在主办宴会,就是在出席宴会的路上。
  然后,就是打麻将。为了讨老佛爷喜欢,他竟然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推广搓麻技艺,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当时大清正是内外交困,慈禧需要舒解心情,所以对麻将引进工作十分满意。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庆亲王不时让他的一个小老婆进宫,不是陪老佛爷、就是陪老佛爷身边的工作人员来两圈。小老婆每次进宫陪打,随身带去的银票总是不够输,中途还得追加。庆亲王因此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有人实在看不下去,郑重提出批评意见。慈禧耐心地做人家思想工作:“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吗?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
  说庆亲王没本事还真有点冤枉,至少他的理财水平“出类拔萃”。
  清朝中央政府官员工资并不高,要想理财,先要解决无财可理的问题。对此,监察部门直指庆亲王“细大不捐”,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他的生财之道就是卖官,明码标价,买卖好得很。最著名的一单生意是段芝贵送上白银10万两,立马买到了黑龙江代理巡抚一职。这样的事情多了,社会上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庆氏公司总经理!
  经过认真调查核实,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奕劻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稍早,简·爱小姐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年薪30英镑,生活就比较体面了;达尔文买了一幢带花园的豪宅,不过2000英镑。
  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庆亲王在理财方面绝对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虽然当时外国银行已经进入中国,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硝烟未散,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大家耻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更愿意到中国人的银行或钱庄存钱。而庆亲王却反其道而行之,格外青睐外资银行,特别是英资汇丰银行,民族金融机构里没有他一厘钱。要是迟生一百年,庆亲王肯定是个家小在外、见首不见尾的“裸官”!

庆亲王位高权重,他的业余爱好影响之深远,直接引领了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
  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当时北京的餐饮业、娱乐业十分发达。从前门大街到八大胡同,觥筹交错,灯红酒绿。洗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澡堂子、戏园子,茶楼、青楼的生意也被带火了,大小官员和成功商人永远是这里的主角。
  由于言官冒死举报,买官的段芝贵在上任途中就被撤职查办,而卖官的庆亲王却安然无恙,照样每天忙于饭局、牌局,进出外资银行,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梁士诒、那桐、曹汝霖等重要人物,都是洋银行的大客户。对此,连老外都忍不住了,莫里循毫不客气地写道:庆亲王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在坑害这个国家。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仰天长叹:“锅里的水都烧开了,鱼竟然没感觉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日历已经翻到了1911年6月。
  辛亥枪响6年后,庆亲王奕劻寿终正寝。已经丢了江山的清皇室这才明白过来,给他加的谥号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认真整改”!无论对于庆亲王本人,还是对于清皇室,这个时候再来总结经验教训,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习骅/文 2015年2月25日)
链接:
庆亲王和他卖官鬻爵的老庆记公司
  奕劻的贪婪庸恶,世人皆知,其卖官鬻爵之多,不可胜数。人以其门如市也,戏称之曰“老庆记公司”。
  1908年,奕劻七十诞辰。庆王府门庭如市,各地进献者络绎不绝。奕劻令属下做四个册籍,将送礼者按多寡厚薄分为四级。一级记入福字册,凡现金万金以上及礼物三万金以上者,入一级福字册;凡现金五千以上者,入二级禄字册;凡现金千金以上者,入三级寿字册;凡现金百金以上及礼物值数百金者,入四级喜字册。同是送礼者大小多少不拒,甚至将物不满百金者列为一册。据传这一次七十寿旦,奕劻所得现金有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为百万以上。
  1901年,两宫回銮,护驾有功的岑春煊奉太后召拜访奕劻。岑春煊粗鲁率直,回禀说,“彼处例索门包,臣无钱备此,纵有钱亦不能作如此用。”在辛丑年,奕劻尚未出任领班军机,其贪鄙好货,已是人人知晓了。
  岑春煊所言门包,是给看门人的钱。门包的多寡,也可以看出求见者的地位轻重,钱多办大事,无钱寸步难。据传奕劻桌上,常备一锦盒,内置各地官员名录及缺员名单,依官之肥瘠索贿。
  在众多贿赂者中间,袁世凯可能是出手最大方的,行贿方式更是无微不至。1903年,领班军机荣禄病重,袁世凯计算奕劻将继任,遣杨士琦持银十万两相赠。奕劻正式履新之后,袁世凯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遇庆王及福晋的生日唱戏请客,儿女成婚,皆由袁一手布置,不费王府一分钱。当时的知情人刘厚生说:“弄到后来,庆亲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
  在清末最后十年中,庆袁这对组合,一个掌朝,一个掌军,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一个“大北洋”政治框架,朝野军政,大半北洋。甚至于袁世凯在 1909年下台,也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北洋系在军事上的垄断地位。(摘自《新京报》 张晓波/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