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倪日群
近年来,温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和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市建设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速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初见成效,可再生能源得到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进。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温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破解,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政府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和应有的责任感,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任务难以落实到位。二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还相对较弱,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共性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攻关。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比较突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农膜残留、秸秆焚烧和畜禽养殖排泄物,污染了农业生产环境。农药兽药等废弃包装物回收后,没有相应的处置点来处理,从而造成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年人居多,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转变原有农业生产方式比较困难。五是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形成。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出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导致产品优质不优价,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温州应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培育生态农业主体、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施生态农业项目,着力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农业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实施。
优化产业生态布局。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增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中要以“两区”建设为重点,按照农牧结合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依法调整划定禁限养区,全面启动规模猪场治理修复和生态化设施改造提升,统筹考虑环境承载和消纳能力,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粪便就地就近生态消纳。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围绕“减量、清洁、循环”三个核心内容,建立由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乡土专家等组成的生态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积极推行农科教协作,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和力量,开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技术研发。如秸杆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等,积极推进技术组装和集成配套,加快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废物利用、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各领域。总结和提炼不同经济条件、生态类型的循环农业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快推广应用。
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深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整建制推进的示范县、示范乡镇(区)和示范项目,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创建生态农场、生态农庄和生态企业,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以乡镇为重点,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沼气工程、沼液配送、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整体,统筹布局农业产业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动物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实现优质优价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方面生产主体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认定程序和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认证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告监测结果,加大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倡导优质优价,引导消费;鼓励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支持企业按产业带培育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
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建设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采取还田增肥、气化固化、制作青储饲料等,推动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原料等综合利用转变。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以专业大户、合作社技术骨干等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示范辐射。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人员以科技示范场、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以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
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农业项目专项资金,扶持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所有农业项目都要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理念、要求和标准组织实施。综合利用税收、金融、价格、补贴等政策杠杆和手段。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引导各类主体通过参股、新增服务内容等形式,按照“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要求,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服务组织,重点开展沼液配送和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和加工、废旧农膜农药瓶回收、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化、规范化的循环农业服务运营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循环顺畅运行。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