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奶农乳企何时才能同甘共苦

  “奶剩”再次来袭,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是奶源增多、消费疲软引发的供求失衡。而企业拒收限收,加剧“奶剩”,也使奶农乳企关系紧张。
  农业部不久前已下发通知,督导检查解决“卖奶难”问题。本应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农和乳企,缘何陷入猜忌乃至“互坑”的境地?
散户:牛奶比矿泉水还便宜
“12月31日企业停站(停止收购生鲜奶)后,储存的奶易变质,连续倒了三四天,光奶就损失了十几万。”山东济南历城区奶农张维国无奈地说。
  生鲜乳价格低、卖奶难的情况不只在山东出现。河北、北京、山西、青海等地也出现了乳企拒收、限收,奶农交奶难的现象。2014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牛奶价格一路走低,生鲜奶收购价从高峰时的每公斤6元,腰斩至当前的每公斤3元多,局部地区散户牛奶“比矿泉水还便宜”,多地奶农为此无奈“杀牛倒奶”。
  而让“杀牛倒奶”逐渐升级的是,多地乳品收购企业不履行合同,导致奶农损失惨重。华北某农业大县已有7家奶农合作社因此倒闭,影响上百养殖户。
  山东临沂奶牛养殖户李树文表示,自己虽全力满足乳企的多项要求,还是遭遇了停站的命运,奶牛从800多头降至130多头。“‘奶荒’时,合作企业主动帮忙在银行贷款买牛;现在奶价低了,想方设法给我们停站,一万八买的奶牛只能折价一万卖掉,直接损失100多万元。”
  乳企也是满腹苦水。河北一家乳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每天收奶量比生产用奶量多200吨左右,公司只能将富余原奶喷制为大包粉。去年全年共喷粉6000余吨,每喷粉一吨企业亏损约2.2万元,累计亏损已达上亿元。
乳企:降低成本加大奶粉进口量
“‘奶剩’直接原因是进口国外奶粉和国内奶源的增加,而深层次原因是国内乳制品消费缓慢,供大于求。”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谷继承表示,个别企业不履行合同导致“奶剩而倒奶”事件日渐增多。
  专家坦言,当今中国奶业和国际奶业市场关联度较高,价格易受国际影响。“国际奶粉拍卖价格已从一年前的5500美元/吨跌至2500美元/吨,进口到中国还原成奶的成本已跌破2元/公斤。”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张志民说,乳企为降低成本,加大奶粉进口量,减少国产生鲜奶使用在意料之中。
  而弱势奶农和强势乳企之间形成的“互坑”关系,加速了“杀牛倒奶”事件的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乳品行业主流的“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有很大弊病。“原奶过剩时,企业压价、调高标准,奶农只能甘受损失;原奶一旦紧缺,不排除个别奶农掺假,撕毁合同,高价卖奶。这就形成了没有信任的‘互坑’关系。”
奶农乳企利益联结机制待建立
  专家表示,“奶荒—奶剩”循环怪圈的根本原因是乳企和奶农没有形成利益联结一体化机制。当前模式中,对接市场的乳企分走了更多利润,而奶农只能依附于乳企。企业单方面想提高原奶质量,如果不对奶农做出让利或提供技术支持,肯定难以为继。
  奶农和乳企都有“苦衷”。不少奶农抱怨企业借此“限收拒收、压价扣钱”;而部分乳企眼中,奶农“爱掺假、好撒谎”。
  郑风田认为,要解决“互坑”问题,要么奶农联合起来单干延长产业链条,在局地实现产销一体;要么奶农入股乳企发展成稳固的“夫妻”关系。“从全球范围来看,乳业产销都是紧密共同体。美国、欧洲、日本要么是乳企自建奶源基地,要么是奶农(合作社)入股企业,或者奶农将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专家表示,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长期看,家庭经营地位不可动摇,散户奶农仍将是重要奶源。对于规模小、散养、低水平的散户奶农,政府应帮助奶农进行转型,提升奶牛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还应该想办法提振国内市场消费。”谷继承说,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潜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要让农民喝得起奶,奶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市场消费量是解决“奶剩”的根本办法。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张志龙陈尚营 郭雅茹/文 2015年1月2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