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人群结构复杂,其中不乏有坐着飞机、拿着Iphone6、不劳而获的假乞丐,甚至有黑社会性质的“新丐帮”。正是这种乱象,让很多有心同情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那些被“新丐帮”挤得求助无门的人,我们不禁要问,该用怎样的法律,来培育社会秩序?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解救这些受苦受难的人?
面对乞讨者,《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实施11年,全国也已建立起几千个救助管理机构,但依然出现了民政部门为应对检查将患病乞丐抛弃致死、将乞丐圈起来供参观、“猪圈女童”等事件,这些都揭示了我们社会救助制度中还存在着弊端,值得深思。
根据规定,流浪人员是否接受救助还是要遵循自愿原则,而在拒绝救助这方面,目前管理中还缺乏法律依据和执法手段,致使“职业乞丐”成为新管理盲区。
在社会救助尚待完善的今天,我们不应过度解读“假乞丐坐飞机用IPhone6”,这会让很多人放下同情心,而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讲,无疑是灾难。
人有贫穷富贵,但无高低贵贱,都应受到保护和尊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对真实乞讨人员进行调查。这个调查也许历时很长、难度很大,但十分必要,再结合调查结果实施相关的立法措施。任何时候,法律救济都是第一位的。
其次,对于救助难,应考虑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又不严重侵犯他们的人权,这些应成为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国家层面需要思考的重点。
再次,对于特殊人员还需重视,就是那些需要救助却没表达能力,或者被限制表达能力的群体,特别是流浪儿童和那些被暴力胁迫而致残的乞讨者。
最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诚信是道德之本,更是取得社会和公众信任的基石。人人恪守诚信、济贫帮困,诚信之举,将会得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假乞丐,就认为所有流浪人员都是大骗子。“但求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社会救助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社会救助体系从建立到完善到完全覆盖的确需要一个过程。理性对待乞讨现象,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使好逸恶劳的人无处藏身。
(据新华网 姜春媛/文 2014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