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俞廷尚
  海宁,这颗镶嵌在长三角地区的“明珠”,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全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近日,记者就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等话题,与海宁市市长戴锋进行了对话。
  记者:前不久,我省首次发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你如何看待评价结果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意义?
  戴锋: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地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必将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就海宁而言,评价结果让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海宁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在26个指标中,“农业水利化指数、森林覆盖率、农业废弃物利用”等指标得分居全省首位;但也有7个指标 2015年目标实现度低于90%,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比重”、“农业园区化指数”等指标,排名靠后。下一步,我们将在保持优势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海宁现代农业均衡、协调发展,确保尽早全面实现2015年工作目标,并为顺利完成2020年目标打下基础。
  记者:海宁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综合评价得分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第10。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海宁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戴锋:海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积极探索符合海宁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我们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谋划布局。2010年以来,我们出台了多个涉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目前形成了粮油、水果、花卉、苗木、蚕桑、蔬菜等几大主导优势产业,打造了“万亩花园”、“万亩梨园”、“万亩林园”、“万亩桑园”等产业集聚区(带)。二是注重政策的引导支持。
在落实上级惠农强农政策的基础上,市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生态种植业的扶持,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和向“两区”平台集聚。三是注重机制创新。我们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土地整村、整组流转,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记者:在26项指标中,海宁市在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这项指标上的得分位于全省首位,海宁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戴锋:早在本世纪初,海宁就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大力开展污染整治,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去年以来,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养殖业减量提质行动,重新划定了禁养区和限养区,拆除了一批违法的养殖设施。同时,通过星级美丽乡村创建,鼓励家庭散户退养,减少废弃物产生。此外,在全省率先实施基本农药集中配送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工作,有效减少了农药包装废弃物乱扔带来的污染。这些措施的落实,是我市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指标得分高的重要原因。
  记者:海宁市在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颇有成效,率先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重点在哪里?
  戴锋: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我市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体系,城乡发展进入了全面融合的新阶段。但是,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再加上改革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面临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这些都给深化改革带来新的挑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三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收入结构,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深化改革的成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