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到10月,高三的学生已开始为来年的高考准备冲刺。而上个月,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一项政策——《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
据了解,《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试点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全部17个大类分3年完成。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确定四类考试招生模式
根据《试点方案》,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四种类型的招考方式为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设计了更加独立、更为完善的升学通道与遴选流程,并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统一高考招生是本次高考招生改革的重点。考试不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在考试科目上将改过去的“套餐”模式为现在的“自助餐”模式(语文+数学+外语+其他三门科目的自由组合)。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高校确定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
高职提前招生,普高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基本依据,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
单独考试招生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面向中职学校考生而专门设计。全省统一组织,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考试、按专业平行投档、择优录取。考生需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可在17个职业技能考试大类中自主选择1~2个类别;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各职业技能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三位一体”招生,为综合素质有优势、学有专长的考生提供施展平台。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测试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科性向、专业潜质等。
半数科目可选考
统一高考招生共6门科目,其中3门由学生从高中统一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时,选考科目只要与高校选考科目有1门一致即可。
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可有效降低学生应考心理负担,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统一高考招生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数外每门满分150分,按得分计入。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并由考生自主选用1次成绩。多数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
单独考试招生中,全省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职业技能”。除涉外类等专业按学校要求需参加英语考试外,外语科目不作统一要求。
评价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为解决统一高考选拔评价标准、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和学校选择空间较小,“一考定终身”等问题,推进素质教育,《试点方案》提出高考招生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教学改革相衔接。
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由此推进人才评价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其中,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情况,由高校依据《试点方案》规定的原则事先选择确定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的使用办法。
武怡晗
相关链接
如何面对新高考?老师来支招
今年刚上高一的学生,在三年后将是新政策出台后的第一批考生。新政策对高一新生的学习有何影响?高中的教育又会有何变化?这些成了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专业导向”学生提前思考人生规划
新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未来的高中不再分文理。在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老师看来,此次高考改革让学生“自由选择”选考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
对于如何填好选考科目,陈校长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尽早选定专业方向,选考科目就业方向,从高一就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二是考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所喜欢的。三是确定什么时间考试也是关键所在。“三个选考科目中,学生认为自己最强的科目应该放在高三下学期考,三项中比较强的放在高二下学期考。选考科目考完后要接来下集中精力强化语、数、外。这样规划不容易打乱整体步奏。”陈校长建议。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高考改革后的“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去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
分层教育选课走班将成常态
高考改革后,一个班四十多个同学,很有可能选考的科目都不一样。这对高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都提出了挑战。其实,在改革方案出台前,各个高中已经在校内实施了选修课制度,由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个颠覆性的改变。”叶翠微表示,以前是一张课表一个教室坐三年,现在为了适应高考改革,学生将面临分类、分层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方向施教,学生根据选考科目自行选择课程,走班将成为常态。
把握学习节点科学规划学习进度
根据改革细则,学生们有三分之二的科目拥有两次考试机会,如何科学地“错峰”学习,每科考试的时间又该怎么排呢?新东方老师赵佳特建议把高中三年的时间分解开来,进行科学的学习规划,充分利用两次考试机会,达到高考成绩的“最优解”。
赵老师还指出,高三“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行不通了,规划必须从高一、高二就开始做起,开始努力,提高学业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在高三才开始拼命复习。早点开始考虑自己要选择的专业,用专业来反推应该学习的科目。
同时,赵老师也鼓励即将面对新高考的同学无需慌乱,因为高考无论怎么变化,总是一个选拔相对优秀的人才的过程。不要太过担心与忧虑自己成为实验品、小白鼠,只要做到相对优秀,就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与考试形式无关。 吴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