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说,自己生在林场,长在林场,是“场二代”,把林场建设好、把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好,是他的义务和责任所在。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将一个曾是全省十个贫困林场之一的苍南县林场率先扭亏为盈,去年产值达到3500多万元,今年林场荣获省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成为了省先进国有林场。他就是苍南县林场场长刘妙龙。
1978年9月,17岁的刘妙龙迈着青春的脚步,跨进玉苍山林区,从此和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36年过去了,那年栽下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而他却依然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不变的情怀长期看守着玉苍山的那方绿野、那片绿色。
1989年,年轻的刘妙龙脱颖而出,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走马上任林场场长。从担任林场场长的第一天起,刘妙龙就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深入各林区,进入各护林站,翻遍林场各大山头,跨越林场每个山谷,全方位调查研究,查找林场的贫困根源,分析林场发展的利弊与对策。随后,他集思广益,大胆提出体制改革设想,打破大锅饭,确立了以林为主,利用林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思路。他与干部职工一块起早摸黑、同甘共苦,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逐步将林场的经营模式从卖木头转变为卖生态,将林场职工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掀起了绿化美化“新林场”的高潮。几十年的艰辛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难煎熬,终于让原先千疮百孔的林场披上了绿意盎然的盛装,所辖的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了苍南百万人民的后花园及浙南闽北的重要生态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不为名,不为利,一切为了事业的发展”,是刘妙龙为人处世的唯一准则。他就像老黄牛,总是默默地耕耘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林场的每一项计划、每一个制度的出台,他都是亲力亲为;林场每一个项目的建设、每一项生产任务的落实,他都亲临现场。随着林场经济的发展,早年停薪留职的部分职工相继回场,在安排工作时,他总是先考虑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职工,而把与自己有亲戚朋友关系的职工放在最后,落下了无情无义的“臭名”。
他在兼任苍南县森林消防队队长期间,带头参加了100多场森林扑火大战,在救火过程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每次扑火归来不是灰头土脑,就是衣裤刮破,破皮流血那是常事。刘妙龙用勇敢和执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用大爱和忠诚彰显了一名林场领导者的风范。
刘妙龙先后被授予省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