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我省开展舟山海域增殖放流活动

155万尾鱼苗放流大海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7月25日,我省开展舟山海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活动旨在开展水生生物放流,修复振兴浙江渔场。
  据悉,此次放流活动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分两期放流。7月25日为第一期放流活动,活动当天在普陀莲花洋放流区放流大黄鱼、黑鲷等鱼苗155万尾。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处施杭城告诉记者,此次放流的鱼苗都是现在舟山海域比较稀缺的鱼种,因为鱼种珍贵,所以此次放流的鱼苗价值比较高,像大黄鱼的鱼苗基本上在每尾0.6元左右,“海洋是个大宝库,像增殖放流这种活动,基本上你投入1元钱,在2-3年后就能回报给你4元钱”。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我省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5亿余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50多种,共计34.76亿尾,其中海洋投入放流资金6200多万元,共计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种25.28亿尾。今年更是加大海洋增殖放流力度,从去年的1500万元放流资金增加到1亿元,放流数量也将达到10亿尾。今后我省将开展“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计划到2017年,在我省沿海增殖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黑鲷等各类海洋生物苗种60亿尾;到2020年,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00亿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