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舟山临城的张大伯家因为一个政府项目要拆迁烦恼不已。
原来,21年前,张大伯就跟大儿子断绝了关系。现在张大伯家要拆迁了,多年不曾露面的大儿子突然来向他索讨部分权益,遭到拒绝后,还扬言要打官司。大儿子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凭的是手里的另一本土地证。一幢房子两本证,这是怎么回事?舟山市首席人民调解员朱国定出马,化解纠纷,帮这对父子重续了亲情。
房子要拆迁,儿子露面了
快70岁的张大伯膝下有3个儿子。1993年,大儿子要结婚,为了给大儿子造婚房,张大伯东拼西凑地借了1万多元钱。房子总算是建起来了,大儿子的婚事也顺顺利利地办了,但问题来了。
因为造房子欠了债,张大伯希望大儿子可以帮着分担一部分,但大儿子不肯。“新房子是因为他结婚才造的,一半给他做婚房了。造房子时从生产小队里借了8000元,我希望他能还其中的4000元。他说我就不还,可把我气坏了,我就说你马上滚出去,这房子是你老子建的,不肯还债,字签好就走吧。”几番争执下来,父子俩在村干部的见证下签下协议,断绝了父子关系,并约定今后老人的一切生活费用和去世之后的财产均与大儿子无涉。之后,大儿子就从家里搬了出去。
21年来大儿子都不曾露面。最近,张大伯家的房子要拆迁了,多年不曾出现的大儿子得知后,向张大伯提出自己也有份。遭到张大伯拒绝后,大儿子想要跟父亲打官司。
一幢房子,两本土地证
当地村干部建议这家人通过调解来解决问题。
出面调处这起纠纷的调解员朱国定,先是认真倾听了双方的说法。张大伯显然还对21年前大儿子的态度耿耿于怀。“这套房子全部是我建的,他当时没有能力建房子,我背这么多的债,要他还4000元,他都不肯。”而大儿子对当年的往事不愿多提,他之所以要打官司,是因为他手里有一张“牌”。调解现场,他很快亮出了这张“牌”。
那是一张在1993年登记在大儿子名下的土地证,就是张大伯当年造的那套房子的,面积写的是46平方米。“当时说好的,其中一部分给我作婚房,我有合法产权。父母亲的那部分我不要,我就拿走自己的这份。”
这下,张大伯纳闷了:“房子的土地证我一直放得好好的,154平方米,一点也不少。这土地证是谁做给你的?”朱国定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大儿子的土地证是1993年父子俩签下断绝关系协议20天后办理的。
而张大伯的其他两个儿子拿出了父亲的土地证,上面登记的面积是154平方米。他们说,拆迁时父亲名下的确权面积是154平方米,如果大哥的土地证是合法的,那么父亲的确权面积是不是要减去大哥土地证上的面积?
一同参与调解的村干部梳理了好久,总算是找到了“一房两证”的症结。
原来,上世纪90年代初,舟山市定海区国土局下文,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申报登记,于1993年统一发证。当时大儿子刚结婚不久,到村里申报说成家了要分户,就给办了证。张大伯不知情,又按照全部面积154平方米申报。当时工作量大,应该是审核的环节出了问题。这证,也给办出来了。“这个证的事情是历史遗留问题,走个程序,打个官司,也是能说清楚的。但是现在对这家人来讲,弥补他们的亲情,我觉得更重要。”朱国定很快理清了调解思路。
调解协议,再续父子情
“哪怕你有一万个理由,今天我都要批评你。”朱国定对大儿子说,“你写了这个协议,就可以对父母不管不顾了?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这么多年对父母一点都不关心,太不应该了!你要是真的上了法庭,首先你不赡养老人,这顶帽子给你一扣,你还有什么话讲?”
张大伯一听,觉得朱国定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是这么个理啊!我快70岁了还在干活,你倒是说说看,你一分钱也不给我,还在舟山买了房子。你之前要是能好好商量,就算我不给你,你两个弟弟也会给你的,最起码20到30平方米。可你现在这个态度,我这房子就是给政府,也不会给你。”张大伯的二儿子和小儿子也表示,其实之前他们也一直在做父亲的工作,但后来大哥去村里闹,还扬言要跟父亲打官司,这让他们觉得很没道理。
一听这话,朱国定心里有底了,这一家人的感情,还是在的。“做父母的都是为了儿女好,大儿子现在日子过得好,当父亲的心里还是高兴的。两个弟弟也都讲道理的,终究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都好商量。”断绝往来21年造成的情感淡漠,一下子无法完全弥补。但父亲、兄弟和调解员的话,多少触动到了大儿子。他也当着大家的面认了错,承诺今后若是父亲有什么事情,弟弟打电话来,他该做什么,还是会做的。
待双方情绪平稳以后,朱国定向父子俩提出了一个方案,并最终得到了一家人的认可。双方约定:张大伯分40平方米面积给大儿子,但大儿子户头上所得的拆迁补助费全交给父亲,用于补偿21年来没有尽到的赡养义务;张大伯今后的赡养及一切费用由3个儿子共同承担,去世后由3个儿子共同继承遗产。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