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我国流动人口已初步融入城市

“90后”农民工社会融合待提升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在京举办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论坛发布的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的分析调查指出,我国流动人口已初步融入城市,基本实现在流入地的生存立足。但“90后”农民工融合待提升。
  据了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包括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等指标,指数得分介于0—100之间,取值越大,表明融合程度越高。
  为综合测量流动人口总体融合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研究编制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指标,并根据上海市松江区、苏州市、无锡市、武汉市、长沙市、西安市、泉州市、咸阳市等八个市(区)进行的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流动人口融合总指数得分为63.7分,其中文化交融得分最高,经济立足得分其次,身份认同再次,社会接纳得分最低,说明流动人口基本实现在流入地立足,但社会网络依旧处于血缘、亲缘、地缘阶段,与本地人有较大的社会隔离,也说明总体融合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调查显示,跨省流动人口的总体融合水平较低,但经济立足状况较好;跨县流动人口更易实现社会接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
  调查发现,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流动人口融合指数得分超过仅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14分,二者在社会接纳方面的差距更高达22.5分。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容易为当地市民所接纳。而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明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境况仍十分堪忧。经调查,“90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指数得分仅为55.7分,比“80前”和“80后”农民工均低10分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认为,这是因为“90后”农民工虽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工作稳定性较差,专业技能较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较少,社交网络狭小且同质性强,社会资本积累不足。
  对此,杨菊华建议,加快落实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为有融入意愿的流动人口扫除体制和制度壁垒;搭建对话平台,增进彼此认同;实施易于操作且受欢迎的融合项目,如子女托管、学习辅导、文化娱乐等,探索解决社会融合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方法。
(摘自《人民日报》 李晓宏/文2014年7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