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虽然还是5月下旬,但午后的阳光已有了火辣辣的味道。走进龙泉市八都镇青山村,随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清理生产场地,撤棚搬运废菌棒;有的用剪刀戳破废菌袋或捡拾废弃的菌袋,为翻耕种稻作准备……
作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先进县(市)之一,龙泉市年栽培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2.3亿袋左右。食用菌在鼓起龙泉农民钱包的同时,每年产生的2.3亿个废菌袋和5万多吨废菌棒也污染着那里的青山绿水。青山村党支部书记何贤贵告诉记者,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以食用菌为主要产业。几年前,丢弃的废菌袋随风飘荡,弄得山边、河边、路边、田边到处都是,成堆的废菌棒被倒在溪边河滩,污染了水质和土壤。如今,无论是田边地角,还是溪滩河边,都已见不到丢弃的废菌袋和废菌棒。
这些废弃物都去了哪儿?
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何贤贵指着路边堆放着的编织袋说:“这些编织袋里装的都是废菌棒和废菌袋,过会就有专人上门回收。我们对食用菌废弃物采取统一回收利用,村里干净多了。”
为解决食用菌下脚料污染环境问题,菇农最先想到的是废菌棒还田。市农业局有关人员介绍说,废菌棒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循环,减少化肥的用量。岩樟乡岱岭村村民李华东还记录了这样一笔账:不用废菌棒的田块,栽培水稻亩产520公斤,而用了废菌棒后,亩产达572公斤,增产10%。同时,每亩还可减少化肥用量约14.26公斤。废菌棒变废为宝,农田受益,农民增收,环境好了!
近年来,龙泉市注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有机结合,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农业“两区”建设。菌渣还田衍生出了“食用菌-水稻”轮作的生产模式,为农业“两区”建设添砖加瓦,也为助农增收找到一条好途径。
以“耳稻轮作”为例。水稻收割后,利用冬闲田生产一季黑木耳。每亩农田可栽培黑木耳菌棒8000袋,收获粮食500多公斤。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有利于解决耳场的霉菌污染,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
(上接第1版)
经过多年发展,龙泉已基本形成了“黑木耳+晚稻”、“大棚蔬菜+晚稻”和“大棚草莓+晚稻”等“千斤粮万元钱”的轮作模式。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累计推广“耳稻”、“菜稻”等轮作面积6800多亩,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4700万袋,以每袋黑木耳纯收入2.8元、每亩产粮500公斤计算,纯收入1.3亿多元,产粮3400多吨。
在还田的同时,龙泉又开辟了处理废菌棒的另一条新路——生产有机肥。
2011年10月,建在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的龙泉阳光有机肥加工厂正式投产。该厂年消纳畜牧排泄物1万多吨、废菌棒1300多吨,生产有机肥5800吨。厂内还有一条生态砖生产线,它以畜禽粪便和废菌棒为原料,生产绿色生态砖。
类似的有机肥厂,在龙泉市共有5家,年产有机肥2万吨。这些有机肥厂每年能处理7万多头生猪排泄的3.65万吨猪粪(湿)和6000多万袋废菌棒,生产的有机肥成为种植户眼中的香饽饽,成了茶园、果园、竹园、菜园和旱杂粮的“营养餐”。有机肥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化肥的用量,既改良了土壤,又减轻了农业的面源污染。。“不仅是废菌袋,废菌棒也有专人回收呢!”何贤贵说。据他介绍,镇里有专人负责发放编织袋,用于收集废菌棒,“每年这时候就有人到村里来收购废菌棒。如果农民自己提供编织袋,一编织袋的废菌棒可卖3元钱,如果由回收者提供编织袋,那么一袋可卖2元钱。”
龙泉市拨出了240万元专款,用于回收处理食用菌下脚料,并在食用菌主产地设立了废菌棒回收点。何贤贵说,废菌棒回收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农民清洁美化田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