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5月22日,乘车从景宁县城出发,穿过正在开发中的农民创业园,沿崎岖山路驱车30多分钟,一幢二层小楼映入了记者的视线,这里就是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朱坑村的朱氏家庭农场。“我们先去田里看看吧。”农场主朱贤平热情地带记者去实地看他的稻蟹螺共生实验田。
由于地处深山冷坳,耕地零星散落在溪边,每块梯田的田埂上都用水泥板围起膝盖高的防逃墙,“如果没有这些防逃墙,晚上螃蟹就会从田里逃走。”朱贤平向记者介绍,前几天水稻刚播种育苗,这个时节还未插秧,水田里明显可看到养着的一些浮萍,“这是给河蟹藏身用的,省得它们老打架,同时这也是它们的饲料。”
年纪轻轻的朱贤平说起稻田养蟹来头头是道,很难想像他两年前还是一名汽修工。2012年10月,朱贤平回到老家,发现村里好多山垄地都荒着,觉得挺可惜的,“当时就想回乡办一个家庭农场,把这些地都利用起来。”于是,朱贤平回到老家流转了150多亩地,邀上一位原本养观赏鱼的同学,合伙办起了家庭农场。
“从这片山垄田沿山坳往上走,上面没有一户人家,流下来的溪水清澈无污染,这水质很适合养殖河蟹。”朱贤平说,一般4月底5月初播种水稻,5月底移栽插秧,9月底收割,亩产520公斤,亩产值有2000元左右。一般每亩稻田里可放养5公斤蟹苗,大约800只,6个月以后每亩能收75公斤河蟹,按照140元/公斤的市场价,亩产值达到1.05万元。“除了水稻与河蟹,再混养一些田螺,养殖田螺虽不是主业,但亩收入也有千把元。”朱贤平说,一年下来,这三项收入一算,亩均产值超过1.3万元。
由于应用了稻蟹螺生态养殖技术,朱贤平对自家产的大米、螃蟹质量很自信。在深山冷坳的稻田里应用立体种养模式,本身病虫害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放养的河蟹、田螺具有除虫除草功能,稻田基本可以不用农药,梯田壁丰富的藻类和田埂边挂着的水草及田里的水稻,为河蟹和田螺提供了栖息、隐蔽的环境及丰富的食物,河蟹、田螺的排泄物能为稻田起到一定的增肥效果,减少了化肥的用量,改善了水质,所产的大米自然是生态无公害的。这种立体种养模式有效地减轻了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我们农场的产品绝对纯天然原生态。”朱贤平信心满满地说。
据县农业局有关人员介绍,景宁畲族自治县具有悠久的稻田养殖历史,稻鱼共生模式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稻蟹螺共生共长模式是近几年才开始摸索的。2013年引进了稻蟹共生项目,第一年就获得了成功,这也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以后我还准备把休闲项目也搞起来,开展稻田抲蟹捉螺体验活动,让稻田养蟹产生更多的附加值。”朱贤平对这一模式的前景颇为乐观,他还为自家的河蟹注册了“畲田园”商标,对办好家庭农场充满了信心。